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手工肥皂的制作——研究性学习—化学.
手工肥皂的制作——研究性学习—化学.
宋代时期
我国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 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 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 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 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 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 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 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 胜于皂荚也。除了天然皂荚,如无患子等类的植物, 也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很好的洗涤剂。
公元前—3000年
另外,公元前3000年,美索布达米亚人发现, 植物燃烧后的灰烬类的碱性物质,与油混合后, 具有去污力,这亦是肥皂的来源之一。不过高 卢人应该是尝试去制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 他们当时称香皂为“sapo”,当时的皂类是一 种含有动物油脂和植物灰烬混和而成的软膏状 物质。
十八世纪后
这是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型实验,在高中学 习里进行这样实验,对普及化学知识,培养我们的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个性手工肥皂的制作是一个兼趣味性与创造性于 一体的设计性实验, 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而且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中,我们真 正体验到了实验带来的乐趣,激发了实验动手的热情。 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化学问题的时候,大家团结 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共同解决了问题。 这让我们认识到了团队间合作的重要性。
古希腊—4000年前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腊的一个叫勒斯波斯的小 岛。当地人用动物祭天,由于焚烧动物时要用木材,木材的灰 烬和动物脂肪混合产生了肥皂样的黄色物质。大雨把这些东西 冲刷到当地妇女经常洗衣的河流中,她们发现因此衣服洗的更 干净。 虽然从古希腊开始,就可以发现使用类似肥皂的痕迹, 历史上记载有一个叫萨佛(Sappho,aponification)的女诗人,记 载了这些故事。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个过程叫作皂化, 化学名称是制皂(SoapMaking)。
4入模
5成型
6脱模切块
不同的手工皂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特性, 手工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所用的精油与 皂基上。皂基的好坏决定一块手工皂的 品质,而精油的选择则决定手工皂的特 质。因此,在手工皂的制作时,想要让 产品价值更高,则必须慎重选择。
一般的手工皂: 自制手工皂: 使用天然油脂与碱液 ,加 纯植物成分,天然不刺激, 入各种不同的添加物例 不含化学物质 如香精、防腐剂、染料 深入肌肤基底层细胞,长 通过所谓的“成熟期”降 期使用,有效清除污垢 低碱性 ,其pH值仍会 油脂等物质。 在9~10之间。长期用会 破坏肌肤表面屏障功能, 不会破坏人体的上皮细胞。 从而给肌肤造成伤害
指导老师: 林世贤
、
手工皂是使用天然油脂与碱液, 人工制作而成。基本上是油脂和 碱液起皂化反应的结果,经固化、 熟成程序后可用来洗涤、清洁。
手工皂的原料多数为天 然素材 使用后可自然分解,较 不易造成环境负担。 手工皂中含有的大量经 由皂化反应产生的甘油 未被移除。
大致可以划分为:宋代时期、 明朝----李时珍、西方古希腊 ----4000年前、公元前3000年、 十八世纪后、二十世纪
1
溶解氢氧化钠
2
加热油脂并混合氢氧化钠
3
将混合液搅拌至黏稠
4
入模、成型、脱模、切块
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料及器材
1.实验原料 橄榄油150g、椰子油 100g、棕榈油100g、 氢氧化钠73g、 水 175g
2.实验器材
不锈钢锅、手套、口罩、打蛋器、 模具、手工刀
制作流程
1溶解
2加热混合
3搅拌至黏稠
制作流程
当sapo的制作手法渐渐地被传入到地中海地区 时,阿拉伯人就将sapo加以改良成橄榄油及苏 达制成的硬质肥皂。这时,肥皂开始被大量制 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还是18世纪和19世纪 的事。
二十世纪
到了20世纪中期,合成化学和石油化工的发展 为洗涤剂提供了廉价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 洗涤剂的兴起,使得肥皂工业的发展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但近年环保意识抬头己被忽略的手 工皂才又兴起,由于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 能,各种组成极易被生物降解且易于被污水处 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会引起河流、 湖泊和水道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