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年级:2007级姓名:李蔓指导教师:何红(副教授)完成时间:2011年5月5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课标原文使学生能说出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界面。
2、课程标准解读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深刻而又有独特见解、但思维无序、缺乏层次和条理、常有漏洞的粗心型学生。
一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愿深思,人云亦云,作业抄袭多,上课懒散,经常开小差,我们老师应该恰如其分的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寻找几个愿意帮助这类学生的同学,帮组他们走出这段叛逆的时期。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该要了解她的圈层结构,就像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内脏,当自身发生病变的时候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解决。
我们可以在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后,去研究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尽量减轻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减少损失。
因此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希望同学能了解保护环境也是我们重要职责之一。
2、知识结构关联图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1)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①、地震波的组成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③、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教学难点及确定依据①、“地幔”的有关知识。
②、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4、 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二、 教学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思考--- 鸡蛋的分层结的分提问PPT 显示鸡蛋剖面探讨地球分成层学生结合课本和例子了解分层通过PPT 展示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老师引导读图通过PPT 过度到地球的外圈层结构学生结合课本和周围环境了解分层总结结束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对B超和鸡蛋构成的了解,能了解到地震波是人们研究地球内部的依据,并指出地震波的分类及区别。
2、学生通过联系自己周围的事物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来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2、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对地球外部事物的学习时,结合相关资料尝试对地球外部结构自己单独对外部圈层作出分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问的方式,学生积极好学的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
2、对地球圈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策略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大多不会联想到B超和地震波的相同之处,所以在举出鸡蛋的例子后有利于设置教学情境,引出问题讨论。
然后过渡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让学生结合周围环境,能简要的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三)教具准备鸡蛋,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地球外部结构示意图,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表格方式呈现,反映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展示图片]“鸡蛋分层”[提问]:那是不是科学家们研究时也像吃鸡蛋那样把地球剥开来看过?那假设你是一位医生,你的病人肚子疼,但是重外表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把脉也看不出情况,那你是不是把病人也剖开呢?你会怎么办呢?[讲诉]: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
这节课我们也用一种波先来探测一下我们的地球,看它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展示幻灯片】显示标题回答:三层回答:B超用学生们熟悉的事情导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新课讲授[讲诉]: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种波到底是怎么样的波呢?其实它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
地震波也是如此,只是质点的上下或左右振动造成的。
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展示幻灯片】“地震波及其分类和性质”,并讲解。
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资料]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级强震,给当地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灾后,从一个架设在马路上的监视器可以清楚地重现地震发生瞬间的情景:大地剧烈晃动,先是上下颠簸、再添加左右摇晃。
这致使一位当时在一艘等候进太子港的轮船上幸免于难的船员怀疑自己的记忆:当时只感觉到上下颠簸,并没有体会到监视器所拍摄到的左右摇晃。
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后,为何大地先是上下颠簸、后再左右摇晃?(2)解释材料中船员的记忆是否有误?[思考]地球的内部有几层[讨论]回答: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实际案例讲解,加强对知识的掌握【过渡】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一致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请大家看图1.25。
[提问]:从左边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在2900KM时速度突然就发生了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图 1.25[讲诉]:同学们肯定没有注意到在30KM处其实也有一个界面使他们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莫霍界面。
【展示幻灯片】“圈层的划分”,并讲解【展示幻灯片】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讲解各圈层的特点,着重讲解软流层和岩石圈。
[提问]:软流层的位置是怎样的呢?[讲诉]: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 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构成,即软流层与地面之间的部分。
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提问]:那内核的形态呢?[讲诉]: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
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100029005000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浆的发源地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小结]:因为我们可以用上课前说的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熟悉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
那么我们生活的在地球的外面,那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展示幻灯片】“地球的外部圈层”,并叫同学们看书思考PPT上的问题。
[讲述]大家通过看书也了解到: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如下图所示) 回答:固态。
用例子再一次巩固记忆但其圈层的范围、性质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示幻灯片】大气圈,并讲解。
[小总结]如下表概念组成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的循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是大气圈、圈和与岩石圈相互透、相互互影响的果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总结]幻灯片——小结[当堂检测](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 纵波传播速度快,且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B 横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C 纵波传播速度慢,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
D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强烈冲击而释放出的电磁波。
( )2、软流层位于: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总结归纳,更易理解记忆。
D 地核( )3、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B 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部分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物质构成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波,P 表示波。
(2)图中各层名称:A:;B:;C:。
(3) 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平均 Km(指大陆部分)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在2900km深处,S波______,P波波速_______,从而发现了E_________不连续面。
结束新课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布置作业做训练案(五)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1.纵波(P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三、教学反思下 地 幔 外 核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内 核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四、教师评阅意见成绩教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