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课件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课件
•3
•
如图,在温室下,将3株脱淀粉(经过充分
“饥饿”处理)的同种植株和相同体积的不同溶液放在钟
罩内,给予相同强度的光照,本实验可以证明( )
A.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大 B.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CO2 C.过多的CO2阻碍光合作用 D.NaHCO3能抑制光合作用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丙组缺少CO2,乙组
ATP。 (4)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____活__跃_的__化__学__能_。
2.暗反应 (1)场所:叶绿体的___基__质___中。
(2)条件:酶、[H]、ATP。
(3)物质变化:
a.[HC]O+2A的T固P→定_:__CC_65H_+_1C2_O_O6_2_→___。___2_C_3__;b.C3的还原:C3+ (4)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_稳__定__的__化_学__能__。
(2)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各种色素的含量一般情况下为:叶绿 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3)在滤纸条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相邻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4.绿叶中的色素对光的吸收特点
(1)绿叶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 的吸收量大,对其他可见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收集操器作材::将小试试管管口用
棉塞
塞严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1)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溶__解__度___不同,_溶__解_度__高__
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步骤: 步骤名称
操作过程
制备 滤纸
条
剪滤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 纸条 直径的滤纸条,并在一端_剪__去__两_角__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加入无水乙醇后,要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迅速研磨可以 防止溶剂挥发,充分研磨是为了使更多的色素溶解在溶剂 中,否则提取的色素量减少。
过滤时,不能用滤纸,要用单层尼龙布(或脱脂棉),因为滤 纸可以吸附色素,降低滤液中色素的含量,使实验效果不 明显。
•1
•
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
2.细胞质中有叶绿体。 3.既能提高温度,又能提高棚内CO2的浓度,有利于提高
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4.一般选用无色透明的薄膜,因为能够透过各种单色光。
1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及试剂 (1)原理: 色素提取:色素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 色素分离: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试剂: 色素提取: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 色素分离:用层析液,也可以用93号汽油代替
②认识上的成功:本实验在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的同 时,还证明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鲁宾和卡门实验 ①巧妙之处:两组实验相互对照直观地表现出氧气是来自于
水的光解,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中的氧。
②自变量为被标记的C18O2和HO,因变量是O2的放射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 不能认为萨克斯实验和鲁宾及卡门实验的对照设计方法 相同:其中萨克斯实验的对照方式为自身对照(一半曝光与另一 半遮光);而鲁宾和卡门实验的对照方式为相互对照(通过标记 不同的物质:H128O 与 C18O2)。
铅笔 在_距__去__角__的_一__端__1_c_m___处用铅笔画一条 画线 细的横线
步骤名称
操作过程
取滤液 用毛__细__吸__管__吸取少量滤液
画滤 液细
滤液画线
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
线
重复画线 待滤液干后,重复画线_一__两_____次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然后轻轻插入
分离绿叶中的 色素
(2)功能:
叶绿体内的基粒和类囊体扩展了受光面积,含有许多吸收光 能的色素分子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因此叶绿体是绿色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功能的验证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极细光束照射→好氧细菌集中于 好氧细水菌绵无―黑空―暗→气叶完绿全体暴被露光在束光照下射→到好的氧部细位菌分布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成或球形,外表具_类__囊__体___, 内部有基粒和_双__层__膜___,基粒是由_基__质_____堆叠而成。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于_类__囊__体__薄__膜___,与光合作用有关 的酶分布在叶__绿_体__基__粒__上__和_基__质__中_______。
验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入碳酸钙防止滤液挥发
• B.用NaCl溶液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 C.用无水酒精或丙酮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 D.加入二氧化硅(石英砂)有利于充分研磨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中药品和试剂的作用。加入碳酸钙的 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有机酸破坏掉;色素的提取利用的是 无水乙醇;色素的分离利用的是层析液;加入二氧化硅是 使研磨更充分。
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
(2)实验结论: ①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②O2 是由叶绿体释放的。
(3)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 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获得光照和无光 照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照实验。
2.功能:是进行_______光__合_的作场用所。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 _淀__粉_____。
2.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______同__位_素__标__记__法____ 证明光了合__作__用__释__放__的_氧__气__来__自__水_________。
[答案] D
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 1.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 (1)结构: • ①双层膜:分为内膜和外膜,其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
叶绿体。
②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 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③基质:在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基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 用有关的酶。
五、化能合成作用
1.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物能质源变来化源::无无机机物物―的→氧有化机物 (2)实例: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__N_H__3、__H__N_O__2__释放的化 学能将_C__O_2_和__H__2O____合成为糖类,供自身利用。
2.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1)自养生物:
①概念: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生物。
②代表生物光化能能自自养养生生物物::
绿色植物 硝化细菌
(2)异养生物: ①概念:只能利用环境中_____现_成__的__有__机__物_来维持自身生命
活动的生物。
②代表生物:人、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
•互 动 探 究
• 1.夏季的树叶多为绿的海洋,到了深秋时节更有“看万山 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完全暴露在光下的对照实验:明确 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等。
(1)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基质中,但光合色 素只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2)叶绿体以囊状结构堆叠成基粒的方式增大膜面积,而线粒 体以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的方式增大膜面积。
•2
•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下面
有关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囊状结构的膜上
• B.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外膜和内膜上
• C.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 D.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外膜、内膜和基粒上
• [解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
• [答案] A
3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探究历程
CO2浓度比甲组高,本实验CO2浓度值组数设置不够,不 能说明光合作用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 [答案] B
4 光合作用的过程
• 光合作用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组成的。通常是根据 是否需要光能,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需要光能的光反应 阶段和不需要光能的暗反应阶段。各阶段的物质和能量变 化可用下图表示:
结论或结果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 时,把光能转换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1864 年萨克 斯(德国)
1939 年鲁宾 和卡门(美国)
12曝光碘蒸气 变蓝 → 12遮光碘蒸气 不变蓝
H128O+CO2→植物→18O2 C18O2+H2O→植物→O2
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 中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来自水
2.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可知: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阶段 场所 具体过程 产物 能量转换
光反应阶
①水的光解
叶绿体
段(必须 基粒 ②ATP的生
有光)
成
O2 [H] 光能―→活 ATP 跃化学能
暗反阶段 (有光无 光均可)
叶绿体 基质
①CO2的固 定
②CO2(或 C3)的还原
活跃的化学 (CH2O) 能―→ 等有机
年代科学家
过程(依据)
结论或结果
1771 年普利
玻密璃闭罩+绿植色物+
斯特利(英) 蜡烛→不易熄灭 小鼠→不易窒息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年英格 豪斯(荷兰)
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过程
只有在阳光照射下 和有绿叶时植物才 可以更新空气
年代科学家
1845 年梅耶 (德国)
过程(依据) 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 黑暗中饥饿处理的绿叶
• 2.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位同学就想: “如果人能像绿色植物一样,岂不是不用吃饭了吗?”如 果该同学的想法能实现,你认为人体细胞应具备什么样的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