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目中有人”的班主任 寻找工作的幸福感-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做“目中有人”的班主任 寻找工作的幸福感-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做“目中有人”的班主任寻找工作的幸福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感觉自己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不是鸡汤,胜似鸡汤。

李老师不是单纯地讲大道理,灌输理论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自己的工作收获融入工作中的点滴事情中,让人读来如临其境,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于纸上,映入眼帘。

这场饕餮盛宴让我收获满满,既有理论上的升华,又有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厌倦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死敌,当了十几年班主任,我的思想变化如书中描述如出一辙,可我的做法却与李老师大相径庭。

李老师二十多年来从没有厌倦过自己的职业,包括班主任工作。

李老师谈到教师的幸福来源时,喜欢说这么几条: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

对比李老师,我真的感觉自己是那么羞愧与渺小,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我也曾是满怀激情与豪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也坚定地认为只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自己也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然而,时间冲淡了当初的豪迈,安逸磨平了当初的锋芒。

李老师的话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令我猛然惊醒。

是啊,阻挡我前进的何尝不是厌倦呢?
魏智渊在一篇帖子《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丧失了幸福感》中提到,教师的幸福的根源可能在于制度的压迫,可能来自教育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寻求幸福感和安全感,教师很容易拒绝变化,变得平庸。

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老师,很容易形成犬儒主义态度,这种态度表现为怨言满腹、嫉贤妒能、拒绝变化。

李镇西老师同样也指出:“班主任的幸福感是因厌倦而丧失的,
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在物理距离上远离学生,而是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在拉大。

本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

‘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厌倦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魂、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我们必须要尊重个体差异,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要竭力促进学生学识水平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高兴,吃得舒心,睡得安心,不嘲笑、歧视、挖苦暂时后进的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的班级建设中一个都不能缺席,不让一个人掉队是班主任的心愿,也是职责所在。

为了爱,因为爱,所以爱,对学生的爱要严慈相济、恩威并重,“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标杆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必须做到。

爱要贯穿于教育始终,学习、生活、路队、就餐、睡眠都要加以呵护,让学生如沐春风,潜移默化中教育改变学生,在爱的鼓舞下,让学生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幸福岂会来得太突然,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油然而生的幸福。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

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保姆式、警察式的班主任都会感到困惑:“唉!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如此一来,不厌倦曾经热爱的班主任工作才怪。

因此,我们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跟时代掉队,和学生隔膜。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继而学会退而结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识修养。


想,一个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老师怎能得不到学生的爱戴与崇拜?“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如今,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应该要有自来水,长流水,这源头活水哪里来?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教学。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

甚至为了和学生能够有共同话题,要跟紧学生步伐,美图抖音、QQ微信、头条趣拍、PS合成、视频剪辑、游戏动漫等也应有所接触,这样才能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与学生有聊不完的话题,让学生感觉自己不是老顽固、老古板,而是他们的良师益友,那学生发自内心地与老师去畅聊、去成长,幸福不就来敲门了吗?
有句话经常被人说:“不要把教育当做谋生的职业,而要当作事业。

”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有一种更高层面的追求,那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转化了一名差生,得到领导的赏识,获得同事的尊敬,得到家长的认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优胜班级,在活动中脱颖而出,甚至执教一次成功的课堂……哪一项都能让自己欣慰与释然,也能让自己沾沾自喜好几天。

幸福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心境,登顶后所看到的固然壮观无比,沿途所看到的也有无数美丽的风景。

所以,我们不只要享受教育的结果所带来的愉悦,更要享受教育过程中的点滴快乐。

幸福与否,全在于自己,全在于心,只要你想要幸福,你就会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

我们必须要做“目中有人”的老师,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寻找工作的幸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