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22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前两章样本, 完整版11页)笔记依据教材《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杨燕绥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基本原理第三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科学第四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第二篇劳动和社会保障契约第五章劳动合同法第六章集体协议第七章社会合作协议第三篇劳工标准第八章最低工资和薪酬权益法第九章劳动保护法第四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第十章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一章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二章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三章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第十四章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第十五章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治第十六章劳动和社保障行政执法第十七章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法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节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基本生活保障权。
劳动权和保障权属于社会法范畴。
一、公民乌■劳钏(一)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劳3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它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并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⑴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
⑵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具有商品属性;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三)劳动者1. 劳动者的定义劳新法意义&勺劳遍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相应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⑵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
劳动是一所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四)劳动权1. 公民劳动权的定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2. 公民劳动权的意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及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1.就业权2.结社权3.参与权. 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公民与社会保障(一)社会风险风险即不可预见的事件和该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社会风险即概率最大的、人人生存权定义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保障权国保障权产生于宪法时代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称为者公民就业权2)取得劳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的权利;(7)提请劳动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辞退。
1)劳动和就业公民的权利,由此提出国家和政府促进民就业的责任,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改变。
(3)用人单位也具有保障公民就业利的义务和责任。
(4)公民在就业过程要履行如下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遵守职德。
劳动者结社权<< 中华人民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职工大会与劳动者结社权,它仅代表本企业职工(1)雇主和雇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但在事实上常出现不平等现象。
(2)劳动者组织是与或雇主组织进行对信而保护劳动者合权益的组织保障,也是工业民主的组织式。
(3)劳动者组织是向劳动者提供教帮助的组织。
职工参与权职工参与,即化(1)保障职。
(2)参与机制由信息分享、平等。
(3)职工参利职工参与分配1)坚持按动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
鼓励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里作为分配要素的资本和技术包括人力(2)坚持多种分方式,即一揽子薪酬计划。
公民劳动权白勺国际挑战社会条款之争入(二)体面的劳动体面的劳动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保护公民劳动权利J促进公民就业;实施社会保护;开展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对话。
三、公民劳动权的保障措施(一)促进就业法1 .新的就业定义无论是常规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只有具备如下三个条件才为就业:具有合法的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工作地安全卫生有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有保障2. 促进就业法促进就业法是国家帮助公民实现就业权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
3. 我国促进就业法的主要内容(1)实行劳动预备制,即强化职业培训,以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2)举办劳动服务企业。
(3)创办再就业服务中心。
(4)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中国职业介绍机构包括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非营利),社会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公益或营利),个人开办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公益或营利)。
(二)职业教育法1 .职业教育法概述职业教育法是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3. 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职业技能君核与鉴定,是对劳动者进行技术等级考试和技术职称资格考评的法律制度。
(三)经济裁员法1. 经济性裁员与公正裁员经济性裁员指因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裁员。
经济性裁员指集体裁员,通过集体协商和对话的方式进行。
经济性裁员的法律特征是:由于经营原因发生的雇主行为;非员弋二自愿;终止劳动关系。
劳动法处理这个矛盾的下具是公正裁员。
公正裁员是保护公民就业权的后置措施。
2. 公正裁员的法律规定公正裁员由三个法律要素和诉讼保护构成。
三个法律要素即正当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
(1)正当理由裁员。
实施经济性裁员的正当理由包括两个方面:需要裁员的经济原因和具体理由;被裁员工的劳蜘能力和素质缺陷。
(2)合法程序裁员。
公正裁员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即提前通知与协商。
(3)合理裁员补偿。
被裁的员工有权得到适当经济补偿,即裁员补偿。
不公正裁员诉讼。
不公正裁员诉讼是指针对已经作出的或已经实施的裁员决定进行的起诉和处理。
3. 我国裁员法律制度法律规定明确了下列问题:(1)企业可以依法裁员和解除劳动合同;(2)企业在作出裁员决定之前需要提前通知全体职下,并听取下会意见;(3)依法裁员需要支付法定经济补偿金。
经济性裁员是市场竞争的客观现象,但它涉及到雇主和雇员的意本利益,是劳动立法中最敏感的I可题。
第三节公民保障权一、公民保障权立法(一)社会保障立法的开端公民保障权立法称为社会保障法。
在1883年,德国颁布和实施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 >>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
1935年,美国第一次正式使用“社会保障” 一词,并颁布和实施了《社会保障法》。
(二)社会保障进入宪法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生存权是基本人权。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所有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享有社会保障权。
(三)全球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1952年6月28日,国际劳工局理事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 号)。
该公约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地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义务:(1)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下列风险和提供津贴一一疾病、失业、老龄、工伤、生育、遗属和家庭;(2)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群体及该群体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⑶社会保障待遇定期支付原则及与工资的替代率,非本国公民同等待遇;(4)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监督,按照法定标准由雇主和工人联合会实施管理;(5)建立社会保障司法制度,以保证公民诉权。
(四)<< 全球协议 >> 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在1995年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社会规则”和 << 全球协议 >> 的设想。
全球协议中的社会规则包括9项内容:(1)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人权;(2)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3)维护结社自由,承认集体谈判的权利;(4)消除强制劳动;(5)废除童工劳动;(6)杜绝就业和职业方面的任何歧视行为;(7)应对环境挑战;(8)主动加强环境保护责任;(9)鼓励发展和推广无害环境的技术。
(五)中国关于公民保障权的主要法律1954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宪法时即规定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公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养老保障1 .亲老g社会保障2. 养老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养老保障已经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即:(1)家庭保障时期;(2)国家保障时期;(3)社会保障时期。
(二)健康保障(疾病和生育)1 .健康与社会保障健康即身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其中疾病治疗是中心环节。
2. 健康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健康保障已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1)家庭保障时期;(2)社会保障时期;(3)现代健康保障时期。
全民保健,即由国家筹集资金和建立公立医院,向全体公民提供程度不同的保健服务和医疗救助。
3. 中国的健康保障主要内容包括:(1)国家基本医疗(包括生育)保险;(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3)个人医疗储蓄(尚没有制度安排);(4)具有健康保障功能南其他雨J度。
(三)失业保障1 .失业与社会保障公民就业安全已经成为需要加强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全局性问题。
2. 失业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失业保障已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即:(1)雇主保障时期,也称雇主补偿,由辞退雇员的雇主提供一次性辞退补偿金;(2)国家保障时期,由政府举办的失业保险计划提供失业救济;(3)社会保障时期,由国家、雇主和社会共同建立失业保障徐系,3. 中国的失业保障1993年,中国颁布和实施了 <<失业保险条例 >>,以“国家失业保险为主和企业补偿为辅”的失业保险制度已经形成。
(四)工伤保障1 .工伤和社会保障工伤也称职业伤害,包括:(1)因突发性生产事故导致的工伤;(2)因工作环境原因长时间侵害工人健康造成的职业病。
2. 工伤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工伤保障已经过了两个历史时期,即:(1)雇主保障时期,也称雇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