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二、社会救助立法概述 三、社会救助法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责任原则
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原则是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社会救助工 作,为社会救助提供制度供给、财政给付、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保障社会救助失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利。
(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四)及时性原则
三、自然灾害救助制度 (一)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简称救灾,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公民遭受自然灾害袭击, 生命财产和生活资料毁损时,提供物质和资金援救、扶持灾民的一种措 施。
(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主导,分级管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领导负责制。 (3)射虎互助、灾民自救原则。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 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及时性原则是指救助经费应及时给付到被救助人手中。《诚实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 日起30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五)补充性原则
第二节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去哪里的一种社会救助 制度。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形成“城乡二元制结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保障对象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
4、法律救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法律救助是指国家为了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切实得以实现,对于需要法律救济手段捍卫自己的法定权利不受非法侵 害,但又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提供免费、减费法
律服务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 法院提起民事、刑事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 减交、面交。
四、临时救助制度 (一)临时救助制度
临时救助是政府部门针对因意外或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 较大困难的家庭给予的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界定:对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 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由县级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资金、物资、服务的临时救助。临时救助的 标准和内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专项救助制度 (一)专项救助制度的概念
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专项救助的专门立法,实践中专项救助主要包括 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法律救助等。 2008年《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共同生活的家庭 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军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的家庭,由县级以上地方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第十三章 社会救助法
本章导读
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是 政府的一项法定责任。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起“保 底”作用的重要内容,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解决贫困问 题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本章主要内容分为两节: 1、社会救助法概述; 2、社会救助法具体法律制度 。 【重点】社会救助具体法律制度 【难点】社会救助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
2、自然灾害救助准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 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 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 (1)自然宅还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2)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
(3)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 (4)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 (5)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 (6)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3、应急救助 4、灾后救助 5、救助款物管理
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 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
(二)主要内容
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2、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
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 育费用确定。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 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 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社会救助法(意见征求稿)》规定,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成
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参保费用有困 难的,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对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数 额较大的,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2、住房救助制度
住房救助(通过廉租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收入较低且住房困难 的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者以低廉的价格配租房屋的制度。 《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住
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给予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补助。Leabharlann (二)专项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提供财政和技术上的支持,及社会通过各种慈 善行为,对贫困群体中因病而又无经济能力进行救治的群体,或因支付
医疗费用数额庞大而陷入困境的群体,实施的专项和经济支持,使他们
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得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他们健康状况的 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房困难的,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通过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赁补贴、
经济适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区还应给予冬季取暖补助。
3、教育救助制度
教育救助指国家和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
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 度。 《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子 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免费提供教科书、补 助寄宿生生活费;在中等、高等教育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助学 金等救助,有关教育机构可以酌情见面学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 配合政府做好教育救助工作。
第一节 社会救助法相关概念、立法与基本原则
一、社会救助法相关概念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
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 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 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二)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国家和社会对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 人进行救助二产生的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救助法,有关社会救助的法律分散规定在各 个部门法律中,或以“通知”、“条例”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形式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