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技巧讲解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技巧讲解


精准备考指导 --- 学以致用 领悟技法
失分探因二:因不明论证思路,判断不准而失分。
正确 选项
选项 解析
(2018年全国卷3)第2题 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 论证结构清晰。
选项重在对全文论证思路和局部论证思路的分析。文章分析了文明弹性的三个层面,也提到了城 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正在崛起的城市”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论证结构清晰。分析正确。
2021
论述类 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冲刺讲座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全国卷1
全国卷2
全国卷3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
先启后之成就》
传承》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 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 命运共同体》 界》
【满分对策】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整篇文章结构的梳理。读文时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确定文章
是“总—分—总”、“分—总”、还是“总—分”,“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 比,等等。
2、部分段落论证结构的梳理。首先确定分论点,然后分析论据和论证 方法,最后确定是“总—分—总”、“分—总”、还是“总—分”,“分”是并 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设误 选项
失误 剖析
(2019全国卷3)第2题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1)该选项对应文本第四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 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 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 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 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 的传承发展規律。
一、筛选信息题---从比对中提速,快速做对第1题 1、6大设误手段:删减、添加、调换、改变、遗漏、拼凑 8大陷阱: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混淆时态、 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混乱
2、两步快速解答: 找——审清题意,确定答题区间。认真分析题干和选项,根据题
干的要求和选项的表述确定筛选的范围。在此基础上,迅速锁定选项对 应的信息区间。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留住乡愁》
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考情
纵览近三年来的语文全国卷大数据,我们预测2020年高考 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趋势如下:
论述类文本阅读更注重选材的广泛性、时代性、文化性, 取材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领域,内容丰富广 博,重点考查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论证的理解分析,逻辑 推理能力将是考查重点。
选项
找---确定答题区间
比--回归原文,仔细比对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对应原文第四段末句:一个普普通通的劳 题文比对可知,“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
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 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
C项 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 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普
一、论证方法。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1—5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文字和思想感 情的密切关系。第1、2段列举《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阐述“你 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的不同意味;第3、4段列举王若虚 《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述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 段列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的观点。
精准备考指导 --- 学以致用 领悟技法
二、论证分析题——把握议论要素,明确论证结构,厘清论证关系。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命题角度:论证前提(写作背景、原因等)、论证角度、论证结构、论 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3、失分探因。 因不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而失分。 因不明论证思路,判断不准而失分。 因不明论证方法的运用而失分。
1、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
1、筛选整合信息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3、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1、筛选整合信息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1、筛选整合信息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3、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曲解文
意,该选项错误。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对应原文第五段的第3句:诚然,娱乐和 由原文“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 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选项中的 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 “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 混淆是非,该选项错误。 D项 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 斗负有共同责任。
据文推断 找准关系
题文比对 常见错因
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准确、鲜明)
筛选信息题
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 三要素


论证分析题
文 本
论证
方法:举例、比喻、对比、类比、 引用等
结构:并列、递进、对照、总分 (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学术论文
观点推断题
选材范 围
政论文 时评
精准备考指导 --- 学以致用 领悟技法
4、引证法
是采用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人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 证 明论点的一种方法。由于被引用的东西﹐往往都是大家公认的正确的东西﹐所 以引证法所证明的论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比如《六国论》这篇文章中﹐就采用了引证法。文中写道:“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如马南邨《不求甚解》,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略”从正反两面说明读书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这样,通过对 比论证,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
选项
找---确定答题区间
比--回归原文,仔细比对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对应原文第二段的第一句:目前,文艺 根据原文可知,“与身处的时代互动”是目
A项 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 前文艺界的共识,但树立这一理念并不意味 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 着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题
(2)原文只是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论证方法判断 错误)并且,列举事实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并非“论证了保护与 保存的不同”。(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判断错误)
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 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的运用使说 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 论证可以用因证果,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前6段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 “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 对洋货恐怖。第7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使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
1、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3、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1、筛选整合信息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3、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
1、筛选整合信息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3、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核心知识建构回顾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说法绝对、张冠李戴 强加因果、混淆时态 明确论点和论据关系 明确论证思路 明确论证方法
比——回归原文,逐项进行比对。把选项代入原文相应的局部区 间,在词语、句意关系等细节之处进行比对。
【典例剖析】(2019年全国卷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 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 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 和消费需求。
方法二:寻找标志性词语。找出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标志性的词语,并 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 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
方法三: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 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精准备考指导 --- 学以致用 领悟技法
失分探因一:因不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而失分。
设误 选项
失误 剖析
(2019全国卷2)第2题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 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 裕”。在原文的表述中,“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该段论点,后面的“使其有如 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是论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