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共27页PPT资料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共27页PPT资料

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肇始期(远古至战国)
发展期(秦汉至南北朝)

一 高峰期(隋唐)
种 观
繁荣期(宋元)
《中外文化交流 史》,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
点 调适与会同期(明清)
近代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中国社会开始全面卷入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化进程 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再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中国 在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
西学东渐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往的主流。 “西”传统意义上地理文化的概念丧失,成为一个 带有意识形态意蕴的政治文化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 强势的地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器物层 面上。 从外来文化的影响看,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社会及文化影 响极其深远;阿拉伯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中亚的物产和艺术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增添了 绚丽的色彩。
中国人为何把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 洲的外来文化统称为西域文化呢?
首先在于其他文明体系在地理方位上都位于中国的西 部。
更主要的也最根本的是文化特质的迥异。在人类四大 文明体系中,欧洲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有 着紧密联系,甚至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语言、 宗教思维的共性,造就了三大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 种联系和影响更因战争的纠葛而加强。中国文化自成体系, 在上述几个方面与其他文明少有联系。
对西域的认识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 地区(先秦时期)
中亚、西亚、南亚、地 中海(秦汉至明初)
包括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时期)
特指欧洲 (晚明前清时期)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对“西域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国人的“天下观”
天下即中华。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 下 包括中华和四裔(夷狄) 观
包括绝域,指遥远的西方世界
中国人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种意义上使用天 下概念,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从文化层面理解“天 下”的。东亚世界笼罩在中国文化圈之内,西方 世界非我族类,是中国人“天下观”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主讲:王明月 历史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 念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强势地位日渐消失,但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依然保持平等、互惠的格局。
耶稣会传教士担负起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使命, 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的使者。
虽然中国经济和科技逐渐落伍,但中学西传依然是 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流。
陆上交通日渐衰落,海路交通成为中西交往的主要 路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古典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 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海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尤其是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极度繁荣。张 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僧西游、蒙古三次西征是这 一时期中西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西文化交流史本质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认 识、交往和对话的历史。它不是中国与中亚、 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关系的总和。它的研究 对象是中西文化相互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晚明盛清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欧洲国家,传教士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欧之间依然是平等互惠关系,但双 方也开始了文化主导权的争夺,礼仪之争就是典型表现。 从传播的内容看依然是一个中学西传的过程,具有突出的 单向交流特征。 从传播的影响看,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对欧洲产生了 很大影响,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深刻影 响。
“西”不仅是方位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符号,是一个内容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如: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 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因此,“西”在中 国 人的观念世界里是一个别具异国情调的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念
中国人对于“西”的认识: 从地理方位讲,西即西方,古称西域。中国人
2019年版
复兴期(民国)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古典时期(从远古至15世纪前期)
第 二 种 晚明盛清时期(15世纪后期-19世纪初) 观 点
近代(19世纪)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
古典时期的特点:
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强势的地位, 尤其是汉唐、元明清时期。
地理文化概念的西域文 化,即东亚文化圈以外 的其他文化(远古至15 世纪前期)
欧洲文化(晚明前清)
政治文化概念的欧美文化 (19世纪-)
因此,中国古代的“西域文化”主要指异域文
化。但不包括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也 即东亚文化圈之外的其他文明都是异域文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在对外交往中展现出比较开阔的胸襟和自信的态 度。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 南亚的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从交通路线来看,以陆路交通为主,从两宋开始, 海上交通日渐繁荣。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
晚明盛清时期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