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
祁克果、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加缪、雅斯贝尔斯
祁克果
反抗黑格尔哲学,存在主义先驱
《非此即彼》《恐惧与颤抖》《论反讽的观念》
反抗黑格尔
祁克果与叔本华、尼采一样具有反理性主义倾向,强烈关注生命和人生。 他反对黑格尔是从宗教和神学角度着手的,他批判黑格尔的神学思辨化
和教会国家化的倾向,以及黑格尔哲学中对神人质的区别的忽视。
而从柏拉图开始,哲学走上了思辨化的道路,人如何存在变成了人如何认识的 问题,到黑格尔这里哲学成了无所不包的思辨体系,基督教也被彻底思辨 化。祁克果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反抗揭示了他对思辨化宗教 的反抗,把基督教变为实现人之存在的纯粹信仰。在其思想中,存在主义 与神秘主义、信仰主义交织在一起,无神论和有神论者都从中获得了存在 主义的思想源泉。
海德格尔
17岁时看到布伦塔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 的问题开始感兴趣。
在弗赖堡大学期间,曾参加胡塞尔的研讨班;在马堡大学期间,将亚里士多德、 笛卡尔、康德等人的思想转化为关于存在的问题。
著作:《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简称《康德书》)《存在与时间》
Hale Waihona Puke 现象学的方法论海德格尔自认为现象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他不承认自己的学说是 存在主义。
第三,宗教阶段,个人与有人格的上帝直接沟通,典型人物是亚伯拉罕。它与 上帝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关系,也不是能够由理性决定和衡量 的。上帝是人又不是人,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宗教生活只能用信仰 来解决。祁克果像古罗马的教父一样认为荒谬恰恰是检验信仰强度的尺度。 带有荒谬感。
在每个飞跃的时刻,祁克果认为自由选择的人都有一种畏惧感,对新生活既充 满期待也充满害怕的心理,这就是“同情的反感和反感的同情”
祁克果认为人与上帝之间具有“无限的质的差别”,他将宗教思想与哲 学存在论联系起来。
关于“存在”的新概念
祁克果认为黑格尔哲学包含现实和思想的一切,却偏偏遗漏了最重要的主题:存 在。存在对于黑格尔是一个逻辑范畴,但对于祁克果来说是只适用于个人的 概念,存在意味着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过程,包括自我参与、自我选择和实现 自我三个环节。
真理是客观的不确定性对最为激情的内在性的适应过程的依附,是客观依附于激 情的适应过程,这是存在的个人可以获得的最高真理。这个定义仍是以主体 为主,但却是以激情的主体为主,而不是以人的理性为主;这个定义一方面 可以看做是积极的符合论真理观,也可以看做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实践性的有 用真理观,更可以看做是人的生存处境与内在体验的一致性真理观。这样祁 克果就在自身非理性的语境中超越了历史上的“主客符合论”、“有用说”、 “观念之间内在一致说”三种真理观。祁克果将真理信仰化、非理性化。
主观真理
真理是主观的,因为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存在的个人,这个问题不可能被思想、 理性所解决。在这点上可以看出,尼采、叔本华、祁克果等非理性主义哲学 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排斥理性认识论,而推崇活生生的生命体验。祁克果认 为个人的存在问题需要的是自由选择和信仰。但主观真理仍然起到辅助作用, 是解决存在的人生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存在论区分:存在不同于存在物
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的含义;存在物的意 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只有在自我显示的过程中, 事物才进入存在状态,获得一个存在物的具体名称。没 有存在活动先行,存在物就是无根的。
亚里士多德开这种实体哲学之先,海德格尔将西方形而上学 统称为本体论——神学传统;甚至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 哲学也没用分清存在与存在物,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 象,但却转化为一种数学共相。
现象学的定义是: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即在言说中),让存在显示 自身。
真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和真理不是相互独立或平行的客观与主观这样 两个过程,而是都发生于存在的过程。
胡塞尔的现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现象,即意向事物或者一般本 质;海德格尔认为显现虽都是对人的显现,但不一定都发生在意识 和意向行动中,而是显现于人的存在过程中,人首先对自身存在有 所作为才能进一步对存在的意义做思考,后者才是意向性行动。因 此,人的存在过程本身是先于人对存在的思考和意识的。现象学的 中心问题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
祁克果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评价
祁克果认为苏格拉底的知识回忆说包含永恒真理的思想,对外在理念的回忆是 典型的客观真理说,普遍的德性观念和智慧观念表明苏格拉底达到了伦理 阶段的顶峰,但感性与理性却处于矛盾和痛苦的纠结之中,这是西方哲学 史上两种路线之间不断纠葛的原因。因此祁克果认为应该超越这两种阶段 而上升到宗教阶段。
生活辩证法
“存在”既然是一个自我参与、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由低级到高级的 不断飞跃的过程,祁克果就在这个意义上将存在看作是“生活辩证 法”
祁克果的生活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观念辩证法的区别:第一,黑格尔辩证 法中没有个体的独立地位,个体在整体中才有意义,其结果是绝对 的整体化;生活辩证法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其结果是彻底的个 体化。第二,黑格尔的辩证运动由理性驱动,祁克果的生活辩证法 的飞跃是无理性的心理转变所导致。第三,生活辩证法核心是非此 即彼的选择,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亦此亦彼的合题。
生活辩证法保留了由低到高的发展性和内部矛盾的动因这两点。
生活辩证法的阶段
第一,感性阶段,生活被感觉支配,道德标准和信仰不起作用,例如唐璜式的 人物形象。这一点类似于叔本华对个体之人的理解,人被无止境的欲望所 决定,永无停歇,人生就是不断追求各种欲望的痛苦过程。带有绝望感。
第二,伦理阶段,人的生活为道德准则和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以善为目 标。典型人物是苏格拉底。人带有犯罪感。
自我参与是个人以自己的特有方式生活 自我选择是自我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选择(人的自由选择不是由理性引导的,人不
是理性的动物,被理性驱使恰恰像是不由自主地被马拉着走一样,不是人的 存在方式——典型的反理性主义) 自我实现就是把人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同时也越来越脱离社会的存在过程。责任 感来自于个体自我参与和自由选择,而不是群体的普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决 定的,因此不能将责任推给群体。祁克果对黑格尔的整体主义思路有强烈的 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