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解
走 一 再 步 走 一 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1、理解和体验故事,感悟和思考 人生道理。 2、在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中, 学会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质量。
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把握“我”爬下悬 崖时的心理变化 学习详略得当、以小见大、以事寓理 的写作方法 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的心理素质
重点:
尾段: ❀“经验”指什么?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 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 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表明要到的地方 明确,却为何说“前途茫茫” ? “前途茫茫”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 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险 阻,只要把大困难 分解为小困难,一 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 难,赢得最后的胜 利。
理解“我”爬悬崖时的心理 变化。
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心理 素质。 Nhomakorabea训 诫
耸 立
xù n jiè
sǒng lì yū huí
迂 回
凝 视 啜 泣 纳 罕
ní ng shì chuòqì
nà hàn
一、识记字词,语言运用 训诫:告诫,教导。jiè 耸立:高高地直立。sŏng 迂回:回旋,环绕。yū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ní ng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chuò 纳罕:惊奇,诧异。 瘦骨嶙峋:形容人非常瘦削。 lí nxú n
爬悬崖的过程哪 些情节详写了?
“我” 爬悬崖的 动作和心理活动。
讨论思考:
划出描写“我”爬悬崖时的动作,心理活 动的句子。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咚 爬----咚直跳。 蹲----- 心惊肉跳,几乎晕倒,头晕 目眩,啜泣,会摔死。 下----似乎能办到,小心翼翼,去探, 踩,移,投入父亲手臂,啜泣。
心惊肉跳:担心祸患临头,形容非 常紧张不安。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 Yūn xuà n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 忽的样子。yì
耸 (耸立) 灌 (怂恿) 怂 罐 屡 (屡次) 峭
(灌溉)
(瓦罐)
(陡峭)
篓 (竹篓) 俏
(俏丽)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 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 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 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 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 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熟悉故事: 默读4.5分钟完成,抓住记叙的 关键内容,能复述。
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 美国费城 人物 “我”,5个男孩,父亲 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1-6) 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7-15) (16-22) 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23) 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事件
复 述 故 事
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 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 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也可拟一个中心话题。举个例子说,从杰 利这个角度来读,中心话题可以是杰利什 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由 这个中心话题帮助阅读。可以用“杰利是 一位……的朋友”的句式来回答。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 · 芬奇的老师对达 · 芬奇谈自 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 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幻灯显示, 生读)另一则材料。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 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背)这两则材料告 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 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 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 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 意 , 提 高 阅 读 质 量 。
以 从这件事上“我”得到了哪些启示? 小 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见 大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 , 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 以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事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小事——大理 寓 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 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 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心理变化
“我”体弱多病,胆 小 悬崖高度
伏笔
信心丧尽
走一步 (详)
信心萌发 信心大增
再走一步 (略)
二、研讨主旨:
1、标题是什么意思? 从课文内容看,把路分解 为一小步一小步,一步步 走下去,就可以脱险。从 走人生路看,面对困难, 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走好每一步,就能坚持不 懈地走下去。
2、能揭示题意的是哪段?
脱险过程:
杰利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 (我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我的信心大增) 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 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 大的成就感)
崖有多高?崖石架有多高? 20米高,崖石架大约7米高。
用两个字填空,概括故事情节: ( 冒 )险——( 脱 ) 险
遇到危险:
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 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乱跳。(跟着他们向上爬) 蹲在石架,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终于爬 上石架) 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伏在岩石 上,下不来)
启示: 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 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 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 大成功。
三、写作借鉴:
❀描写渲染,烘托生动。 1.心理描写:如第13、14段写我的恐惧和孤单心情; 2.环境描写:第15段的暮色和黑暗,充分渲染了我的 害怕。 3.语言描写:如父亲指导我走下悬崖的语言具体,展 示了我战胜困难的过程。 ❀前后照应: 开头写“热”,为后边“爬崖”伏笔。 多处写瘦,照应“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