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课时目标】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标出)融.化(rónɡ róu)燕.子(yān yàn)鸳.(yuān yān)鸯.(yānɡ iānɡ)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1.rónɡ√ yàn√ yuān√ yānɡ√2.默写《绝句》。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板书设计】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

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堂作业新设计】1.连线,把汉字和相关读音连起来。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豚芦芽惠崇2.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3.用自己的话写出《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1.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惠崇豚芦芽2.(1)三两只枝:两三枝桃花。

(2)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

(3)芦芽: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有毒的鱼。

(5)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板书设计】惠崇春江晚景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对这首诗的背景题目及作者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三两只枝”、“鸭先知”“上”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课文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品味诗情,感情诵读。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课时目标】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1.看拼音,写字词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méi zi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2.《绝句》的作者是朝的诗人,被称为。

《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3.把《三衢道中》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1)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yàn zi yuān yānɡ huì chónɡ lú yá燕子鸳鸯惠崇芦芽méi zǐ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 jiǎn梅子小溪泛舟不减2.唐杜甫诗圣宋苏轼宋曾几3.(1)小溪泛尽却山行(2)绿阴不减来时路(3)梅子黄时日日晴(4)添得黄鹂四五声【板书设计】三衢道中(宋)曾几梅黄——日日晴溪—泛、山—行不减——添【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注重朗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

2.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3.巧设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

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写作背景】《绝句》杜甫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写于成都草堂,描绘草堂所在浣花溪一带的绚丽春景。

反映了当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和尚的画所作的题画诗。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三衢道中》这首诗就是曾几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