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提高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保障育龄公民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应当坚持避孕为主,推广综合节育措施,提高节育效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操作常规,减少节育手术并发症,保障受术者的安全与健康。

第四条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行执业许可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

第五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有关信息、资料属于国家机密的,必须遵守《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第二章技术服务第六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使用手术、药物、工具、信息及其它技术手段,向育龄公民提供生育调节等有关的医疗服务。

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皮下埋植剂放置术、皮下埋植剂取出术、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人工流产钳刮术、药物流产术、麻醉镇痛技术实行负压吸宫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各种男女性绝育术及男女性绝育术后的复通术等技术;(二)节育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和高危病例的抢救;(三)避孕、节育、生育的健康教育、指导、咨询和随访;(四)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评审;(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信息登记、统计和报告。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必须按照《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行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的原则,医务人员应指导公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避孕节育方法,并为公民提供有效、安全的技术服务。

第八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

第三章管理机构第九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省医疗保健机构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对全省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负责制定黑龙江省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的配套规章及技术规范;组建黑龙江省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作为医疗保健机构原执业登记机关负责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的审批。

第十条市(行署)卫生行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贯彻落实本办法及各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组建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负责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作为医疗保健机构原执业登记机关负责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的审批。

第十一条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贯彻落实本办法及各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组建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负责通过市(行署)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计划生育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合格人员的执业许可的审批,作为医疗保健机构原执业登记机关负责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的审批。

第十二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管理。

负责行政区域内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信息统计、分析、上报及反馈;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健康教育等活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督促提高手术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技术质量监测和定期评估,并将监测结果和技术评估报告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组织开展行政区域内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评审,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培训、咨询、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及其他有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业务工作。

省级妇幼保健院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计划生育技术制度和规范,并协调实施,受省卫生厅委托组织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评审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的组成成员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聘任,任期五年,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当符合下列任职条件:(一)应是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技术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二)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三)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十四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行使以下职责:(一)参与本办法及相关技术服务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二)参与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新技术的科研、推广及应用;(三)参与对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评估;(四)参与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考核。

第十五条各级计划生育技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章审批第十六条设区的市(行署)和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技术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规划,并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符合当地医疗保健机构设置规划;(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三)符合《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标准》。

第十八条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登记注册机关提交下列材料:(一)《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表》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登记书》一式三份;(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副本;(三)有关医师(士)、助产师(士)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以及《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第十九条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向原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向申请机构颁发从事助产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注明批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

没有登记注册妇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同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登记注册计划生育门诊(诊室)。

同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经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机构。

第二十条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公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从事计划生育手术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相应的医师执业证书,从事女性计划生育手术的执业范围为妇产科,从事男性计划生育手术的执业范围为外科;(二)符合《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标准》;(三)通过计划生育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和考核,并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申请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所在单位向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一)《母婴保健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审批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助理执业医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及复印件;(三)人员身份证、专业学历、技术职称证书及复印件;(四)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培训及考核合格证明。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为省、市两级培训,省妇幼保健院为市、县培训师资,资格考核由市(行署)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考核内容包括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第二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并作出是否合格的决定。

对合格者,发给《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经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员所在单位。

第二十四条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不得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五条医疗保健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不得私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或者在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机构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六条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三年,有效期满继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审批机关申请延续。

未申请延续的,对该许可予以注销。

第二十七条批准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变更机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服务项目等,必须到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八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章第七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原审批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第二十九条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妥善保管《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不得买卖、出借、出租,不得涂改、伪造。

第三十条《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遗失后,应当自发现遗失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补发证书。

未申请补办的,视为无证。

第五章质量管理第三十一条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制度及职业道德,确保手术质量,减少和防止手术并发症。

第三十二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用于服务对象的产品,严格执行采购管理和药品出入库制度,禁止使用不合格产品和过期产品。

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手术人员改变或创新手术方式,超出《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范围者,应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获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四条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做好各项登记、定期统计、上报;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本地区医疗保健机构上报资料的收集、审核、分析、上报,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上报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料,写出分析报告,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上报省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料,形成年度分析报告报省卫生厅备案。

第三十五条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死亡报告制度和并发症评审制度。

因计划生育手术死亡的病例,手术单位要在3个工作日内报本地区妇幼保健机构。

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立即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实之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并于20个工作日内上报病历摘要。

资料齐全后一式两份在3个工作日内分别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因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开展发证机关和医院两级评审。

第三十六条计划生育手术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保存期限按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卫医发[2002]193号)第二十条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