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是大自然的破坏者数据资料

人类是大自然的破坏者数据资料

正方:人类是大自然的保护者两种思路:1.人类曾经因为侵犯大自然受到惩罚,只有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才能赎清自己的罪过、继续生存发展。

(本思路实际上不排除人类即是大自然的保护者又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过去曾经是破坏者,而现在是保护者,未来也必将是保护者。

缺陷是既是保护者又是破坏者总让人有些别扭,并且可能被对方转化为“你说的是价值上应该成为保护者,但事实还是破坏啊”)2.作为大自然的一环,人类一直在用自己的自觉行为、自己的方式保护大自然,维护自然系统的稳定、平衡与发展。

(这个思路是我下面会比较多阐释的)3.破坏自然的根源是人类的动物性(欲望膨胀与非理性),保护自然的根源是人类理性,对人类来说理性占据主导,所以人类是自然保护者。

两种论证标准:1人类既有保护大自然行为,又有因为自己的错误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我们看的是谁为主流。

类比:警察也会失手打死平民,但警察仍然是人民的保护者。

2人类是一个整体,尽管部分人有破坏自然的行为,但从整体上看,人类是大自然的保护者。

论证方法(下面的分论点几乎是每种论证方法都要运用的)1人类是大自然的一环,保护自然利益直接关系人类切身利益(需要)2人类能通过自身理性认识到保护自然的意义,并诉诸主观能动的行为(需要)。

3人类是有理性的,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借助规律保护自然(能力)。

4.人类的有感情的,保护大自然表现了人类对家园的热爱。

反方: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两种思路:1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类还没有担当起保护大自然的职责,我们才要更多的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这个思路仍然是事实价值之争)2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环,应该崇敬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妄想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保护自然(这个思路的核心是根本否认人类能保护大自然,因为要讲清楚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没关系,下面我会详细阐述)两种论证标准:1人类既有保护大自然行为,又有因为自己的错误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我们看的是谁为主流。

类比:警察也会失手打死平民,但警察仍然是人民的保护者。

2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各自特性决定人类不能成为保护者。

论证方法:1人类的利益与保护大自然有不可协调的矛盾(意识)2人类的价值理念与大自然的规律不可统一(意识)3人类的能力再强也强不过自然力,无法保护整个大自然(能力)。

4大自然有规律指引下的自我修复机制,不需要保护者二.概念界定:(正方反方都是从思路2出发的)正方:1改变不等于破坏人类从产生之初就一直在改变周围的环境,原来的森林消失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人类从产生之初就一直在攫取自然资源,利用自然。

可是这些可以叫破坏自然吗,不一定吧。

如果改变和利用等于破坏的话,那么一只老虎吃掉一只鹿,这算不算得上是破坏呢?所以破坏大自然是要看是否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稳定、平衡与发展。

在不破坏这些DD的范围内的行为都不是破坏自然。

2人类行为不等于人的行为我今天看一个日本人不爽,打了他一顿,这是我的行为还是国家行为呢?同样的道理,一部分人的破坏行为能不能被叫做人类的破坏行为呢?人类是一个整体概念(当然这个点是要用类比加固的,对方完全可以大胆的说人类就是种群行为,举个例子说,人类的足迹到了月球,难道是每个人都上月球了吗?反击是登月宇航员的行为已经不仅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整个人类的进步啊)如果打整体,就可以说人类具有整体理性的特征(从每个人的角度,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性;从整体角度,人类制定了法律道德等保证了人类的总体理性),不可能出现一个整体的不理性(那人类就灭亡了)反方:1生态环境不等于大自然大自然就是自然界,是整个地球生物圈。

大自然由各种生态环境组成,是生态环境的总和。

生态环境只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各位业内人士,如果能找个比“生态环境”更好的词论证这种部分整体关系的,不妨在下面说说,小生谢谢了)以此我可以说人类保护环境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保护某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但因为人类的局限,他们永远也无法承担起保护整个大自然整个地球生态圈的职责。

打一个类比,美国能为世界的和平在一定领域做贡献,但谁都不能说美国保护着世界,美国是世界和平的保护者。

2弥补不等于保护保护是尽量照顾,免受破坏,前提自然是破坏未发生。

而弥补则是在破坏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降低破坏带来的损失。

人类很多行为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自己已经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弥补自身行为带来的罪过。

这是将功补过,不是保护。

三.具体阐述正方:我主要阐述一下人类的理性问题吧。

人类群体有整体理性的特征,非理性只是部分人的行为。

1理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2人类的道德法律教育等机制保证部分人的非理性不会扩大到人类整体。

以核战为例子,人类担心核战争由来以久,为什么从来没有最后爆发核战呢?为什么尽管有恐怖分子科学狂人但最后没有出现他们按下核按钮毁灭世界呢?是因为人类有整体理性,严格制约了少数人的非理性行为,如果人类整体进入非理性,不需要核武器,每个人拿把刀就能毁灭全人类了。

反方:1人类的利益与保护大自然有不可协调的矛盾当保护自然与人类利益冲突时,人类会选择什么?如果有一家人快饿死了,只有杀一只保护动物一种方法能拯救他们,你会选择什么?地球只能承载20亿人口,但现在有了60亿,那40亿怎么办?在这里,人类是无奈的,考虑自身利益使他们不能放手去保护自然、从自然出发。

2人类的价值理念与大自然的规律不可统一人类的价值观念往往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自然规律是优胜劣态。

按照自然规律绝症病人该死去,而人类却会尽一切努力拯救,这种矛盾导致人类同样不能放开手从大自然出发保护大自然。

以上2点也正是当今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3价值理念人类说自己是大自然的保护者,就相当于美国说自己是世界的保护者一样是建立在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大自然强的基础上的这说白了还是征服自然的观念在作祟,而今天我们应该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虔诚的态度而不是保护者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个点价值升华用的,结辩前别提,免得挨打)四.场上战略正方可以选择的主战场:1.事关人类切身利益的保护(臭氧层空洞等)这个比较容易打动观众2.避免谈及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

可以举些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然后再说人类对此的保护行为。

比如最近食人鱼侵入到中国淡水水域破坏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比如厄尔尼诺这种全球气候灾变举些这样的例子,举人类直接带来的东西很容易被对方引入悖论中人类保护人类破坏的DD?3人类理性的旗帜,对未来的正面憧憬反方可以选择的主战场1人类的利益与保护大自然有不可协调的矛盾这个时候要不要保护2人类的能力再强也强不过自然力,无法保护整个大自然。

3大自然有规律指引下的自我修复机制,不需要保护者,这个可能需要一定时间阐述五.总结如果真要说交锋,最后很可能交锋的是两种说法,人类只是在为大自然的系统稳定、平衡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叫不叫保护整个大自然。

正反方会用不同的说法解释这个问题。

反方强调只有将整个大自然置于自己保护之下才叫大自然的保护者。

而正方则要避免反方这种企图,认为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保护自然就叫大自然的保护者。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环境监测就是按照国家或地方关于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标准,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试,并为科研、决策、立法、处理污染事故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是一切环境保护活动的“耳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可分为两类。

一是污染源监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

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不同形态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

二是环境监测,也就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监视,明确其数值、范围、污染程度,通过综合分析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

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又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参数和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水文、气象参数以及温度、酸碱度(pH)、悬浮固体(SS)、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某些毒物等。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遵照国家和国际上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来进行,监测结果要编制成专业文件。

对监测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环境标准是对某些环境要素所作的统一的、法定的和技术的规定。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环境标准用来规定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考核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析方法标准,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等。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标准的环境词汇、术语、标志等的规定。

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环境标准是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制订的。

环境标准的制订还要参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环境标准过于严格,不符合实际,将会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于宽松,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体危害和生态破坏。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适用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现行标准和超前标准。

另外,由于国情有所差别,各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为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但鉴于当前科技水平和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做了事实求是的考虑。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城市建设的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提供能源的多少。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大大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如18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蒸汽代替人力畜力,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上转向以煤炭代替木柴的时代,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逐步代替蒸汽作为主要动力,从而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廉价石油、天然气大规模开发,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转向以石油为主,因而使西方经济在60年代进入了“ 黄金时代”。

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而能源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程度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