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复习题

仪器分析复习题

一、选择题1、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的换能器或检测器是(c )A、热导检测器B、电导仪C、光电倍增管D、热电偶2、气相色谱仪用的换能器或检测器是(a )A、热导检测器B、电导仪C、光电倍增管D、热电偶3、测定环境水样中的氟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b )A、GCB、ISEC、AASD、UV4、测定大气中的微量有机化合物(M大于400)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 a )A、GCB、ISEC、AASD、UV5、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金属元素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 c )A、GCB、ISEC、AASD、UV6、直接测定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 d )A、GCB、ISEC、AASD、UV7、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属于( a )电极。

A、晶体膜B、硬质C、气敏D、活动载体8、近紫外区的波长是( b )。

A、5~140pmB、200~400nmC、2.5~50umD、0.1~100mm9、荧光分析仪器中,两个单色器的夹角是(c )度。

A、30B、60C、90D、18010、(a )先生采用锐线光源测量谱线峰值吸收的办法,一举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中所产生的困难。

A、WalshB、DopplerC、LorentzD、Holtsmark11、紫外光谱中,能量最小的跃迁是( d )。

A、σ→σ*B、n→σ*C、π→π*D、n→π*12、在某色谱柱上,组分A的峰宽为30秒,保留时间为3.5分钟。

由其计算所得的理论塔板数为( b )。

A、1176B、784C、407D、27113、为了提高pH玻璃电极对H+响应的灵敏性,pH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在(c )浸泡24小时以上。

A 稀酸中B 稀碱中C 纯水中D 标准缓冲液中14、pH玻璃电极的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b )的结果A 电子的交换与转移B 离子的交换与扩散C 玻璃膜的吸附作用D 玻璃膜的不导电作用15、用pH玻璃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电池,当标准液的pH=4.0时,测得电池电动势为-0.14V,于同样的电池中放入未知pH值的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02V,则未知液的pH值为( b )A 7.6B 6.7C 5.3D 3.516、当下列参数改变时,不会引起分配比k变化的是( b )。

A 柱长B 固定相量C 柱温D 相比17、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能后,可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电子跃迁。

①σ→σ* ②n→σ* ③π→π*④n→π*,这些电子跃迁所需能量的大小顺序为( b )。

A ①>②≥④>③B ①>②≥③>④C ②>①≥③>④D ④>①≥③>②18、在空气-C2H2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最常用燃助比为( c )。

A 4:1B 6:1C 1:4D 1:619、某物质经激发光照射后发出荧光,荧光比激发光( a )。

A 波长长B 波长短C 能量高D 频率高20、pH玻璃电极的电极种类是( d )电极。

A 晶体膜B 敏化C 流动载体D 刚性基质21、一支主要响应A+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当有B-离子存在时,选择性系数K AB的值应该以( b )为好。

A K AB>>1B K AB<<1C K AB=1D K AB=022、下列基团中属于生色基团的是( c )A -NR2B -OHC -N=OD -OR23、已知成份的有机混合物的定量分析常用( c )A 原子吸收光谱法B 紫外可见光谱法C 色谱分析法D 红外光谱法24、GC常用( a )作检测器。

A FIDB AASC NernstD LC25、气相色谱填充柱的长度最接近于( c )米。

A 0.2B 20C 2D 20026、原子发射光谱线强度与( c )的关系最小。

A 激发能量B 激发光源温度C 大气压力D 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2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不需要的部件是( a )。

A 比色皿B 光栅C 光电倍增管D 光源28、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属于( a )电极。

A晶体膜 B 流动载体 C 刚性基质 D 敏化29、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依据( b )。

A Y1/2B t RC YD t M30、有机化合物能吸收适当的光波。

( d )跃迁所需的光波能量最高。

A n →σ*B n →πC π→π*D σ→σ*31、分子的总能量包括E电、E转和E振,三项能量的大小次序是(d )。

A E转>E振>E电B E振>E转>E电C E振>E电>E转D E电>E振>E转32、测定张家界树木叶片中的微量金属元素,首选的仪器分析方法是( c )A GCB ISEC AASD UV33、钙离子选择性电极属于( d )电极。

A 晶体膜B 硬质C 气敏D 流动载体34、下列分析方法中,可以用来分离有机混合物的是( b )。

A 原子吸收光谱法B 气相色谱法C 紫外吸收光谱法D 电位分析法35、光量子的能量反比于辐射的(b )A 频率B 波长C 波数D 传播速度36、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b )A 能量越大B 波长越长C 波数越大D 频率越高37、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c )A 200—780nmB 200—400nmC 400—780nmD 200—600nm38、在吸光光度测定中,使用参比溶液的作用是( c )A.调节仪器透光度的零点B.调节入射光的光强度C.消除溶剂和试剂等非测定物质对入射光吸收的影响D.吸收入射光中测定所不需要的光波39、摩尔吸收系数k的物理意义是( c )A.1mol有色物质的吸光度B.1mol.L-1某有色物质溶液的吸光度C.1mol.L-1某有色物质在1cm光程时的吸光度D.2 mol.L-1某有色物质在1cm光程时的吸光度40、紫外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繁多,但其基本组成的部件中没有(c )A.光源B.吸收池C.乙炔钢瓶 D 检测器41、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b )A.比色皿外壁有水珠B.手捏比色皿的毛面C.手捏比色皿的磨光面D.用普通白纸去擦比色皿外壁的水42、助色团对吸收带的影响是(ad )A.吸收强度增强B.波长变短C.波长不变D. 吸收带红移43、在分子中吸入助色团能使紫外吸收带移动,以下基团哪个不是助色团(d)A.—NH2B.—OHC.—OR D —COOH44、在以下基团或分子中,能产生R吸收带的是(abd )A. C=OB. N=OC. C=CD.C=C=C=O45、在以下基团或分子中,能产生k吸收带的是(abc )A. C=C—C=CB. C=C—C=OC.C≡C—C=OD.CH3COCH346、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是因为( b )A 分子的振动B 原子核外的电子跃迁C 分子的转动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47、某非水溶性化合物,在200—250nm有吸收,当测定其紫外可见光谱时,应选用的合适溶剂是( a )A.正己烷 B 丙酮 C 甲酸甲酯 D 四氯乙烯48、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待测元素的( d )对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程度。

A 原子 B.激发态原子 C.分子 D 基态原子49、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的作用是( c )A 提供试样蒸发和激发所需要的能量B 产生紫外光C 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D 产生具有足够浓度的散射光50、采用峰值吸收系数的方法来代替测量积分吸收的方法必须满足下列那些条件( c )A. 发射线轮廓等于吸收线轮廓B. 发射线轮廓大于吸收线轮廓C. 发射线轮廓小于吸收线轮廓且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中心频率重合D. 发射线的中心频率小于吸收线中心频率51、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c )A. 阴极材料B. 填充气体 C 灯电流 D .阳极材料5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的分光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是(b )A. 入射狭缝B. 色散元件C. 平面反射镜D. 出射狭缝53、原子吸收分析中,吸光度最佳的测量范围是( a )A. 0.1~ 0.5B. 0.01 ~ 0.05C. 0.6 ~ 0.8 D大于0.954、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所用的检测器是(c )A. 吸光电池B. 光敏电池C. 光电管倍增管D. 光电管55、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标准加入法,消除了下列哪种干扰(d )A. 分子吸收B. 背景吸收C. 光散射D. 基体效应56、下列有关原子吸收分析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 在原子吸收测定中,做到较高准确度的前提是保证100%的原子化效率B. 背景吸收是一种宽带吸收,其中包括分子吸收、火焰气体C. 分析难挥发元素采用富燃火焰好D. 背景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法中会使吸光度增加,导致分析误差57、关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位置,正确的说法是( b )A. 光源辐射在原子吸收之前,先进入单色器B. 光源辐射在原子吸收之后,先进入单色器C. 光源辐射在检测之后,再进入检测器D. 可以任意放置58、在空心阴极灯中,影响谱线变宽的因素主要是( d )A. 自然变宽B. 自吸变宽C. 劳伦兹变宽D. 多谱勒变宽5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常在试液中加入KCl,是作为( a )A. 消电离剂B. 释放剂C. 缓冲剂D. 保护剂60、原子吸收分析遇到在测定波长附近,有待测元素非吸收线干扰的情况时宜采用哪些措施(b )A. 更换灯内惰性气体B. 增加狭缝C. 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D. 另选测定波长61、原子吸收分析遇到灯中有连续背景发射的情况时应采用哪些措施( a )A. 更换灯内惰性气体B. 减小狭缝C. 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D. 另选测定波长62、原子吸收分析遇到其他元素的非吸收线干扰的情况时应采用哪些措施( c )A. 更换灯内惰性气体B. 减小狭缝C. 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D. 另选测定波长63、空气—乙炔是原子吸收分析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火焰。

通常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则助燃比不同,若为贫燃性气体—乙炔火焰,选择不同特性的火焰。

请选择( b )A. 燃助比为1:4B. 燃助比为1:2C. 燃助比为1:3D. 燃助比为1:564、空气—乙炔是原子吸收分析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火焰。

通常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则助燃比不同,若为富燃性气体—乙炔火焰,选择不同特性的火焰。

请选择( c )A. 燃助比为1:4B. 燃助比为1:6C. 燃助比为1:3D. 燃助比为1:565、空气—乙炔是原子吸收分析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火焰。

通常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则助燃比不同。

若火焰为化学计量的空气—乙炔火焰,请选择燃助比( a )A. 燃助比为1:4B. 燃助大于1:3C. 燃助比小于1:4D. 燃助比小于1:666、气液色谱系统中,被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 )A 越大B 越小C 不受影响D 与载气流量成反比67、气液色谱系统中,被分离组分与固定液分子的类型越相似,它们之间( c )A 作用力越小,保留值越小B 作用力越小,保留值越大C 作用力越大,保留值越大D 作用力越大,保留值越小68、某色谱峰,其峰高0.607倍处色谱峰宽度为4mm,半峰宽为(a )A 4.71mmB 6.66mmC 9.42mmD 3.33mm69、气相色谱分析法,理论塔板高度与载气流速u间的关系为( d )A 随u的增加而增加B 随u的减小而减小C 随u的增加而出现一个最大值D 随u的增加而出现一个最小值70、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h越大,则柱效能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越有利B 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能越高C 载气流速越高,则柱效能越高D 载气流速越低,则柱效能越高71、在气相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d )A 样品中组分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B 固定液的沸点C 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D 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72、固定相老化的目的是( c )A 除去表面吸附的水分B 除去固定相中的粉状态物质C 除去固定相中残余的溶剂和其它挥发性物质D 提高分离效能73、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简称AES)中,光源的作用是对试样的蒸发和激发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