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讲稿思修

第一章讲稿思修

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导语:请大家先讲一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的理想,和我理想实现的过程。

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借鉴。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美国)爱因斯坦2、理想的特征:第一、理想具有科学性。

理想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反映了人们追求的目标符合客观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规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理想具有是时代性。

理想并非人们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它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同,不可能有什么超阶级的理想。

第四、理想具有实践性。

一个人的理想总是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最终经过社会实践将理想实现。

第五、理想具有超前性。

理想虽然源于现实和实践,但它却是对现实和理想的超前反映。

正是理想和现实的这个落差,鼓舞人们去奋斗,其提升现实到理想的高度,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理想的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主要特征稳定性。

信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这一点很好理想,信念与人的一时的想法不同,它是人经过长期感受和思考之后所接受的结果,当然是稳定的。

执着性。

信念的稳定往往带来情感上的执著。

人们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从个人来说,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

多样性。

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求都会形成不同的信念、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这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班的同学,其信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亲合性。

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表现。

一个人对和自己信念相近或相同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志同道合就是信念亲合性的表现,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感情上比较接近。

3.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两者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这是这一个大问题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与少先队员一起,并向孩子们讲述自己从小就树立了精忠报国的奋斗目标。

案例:一位老师记得,孩子写了“精忠报国”,习近平看了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

我记到现在。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案例:俞敏洪的事迹。

电影《中国合伙人》。

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的船队。

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

胸怀世界,志在东方[13] 。

(2009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词)现在终于理解老俞了。

如果他仍然站在学术的潮尖上,新东方就没有希望了。

(原深圳新东方的老师阎震)从一名初中毕业的乡村拖拉机手,到一名乡村教师;从高考三次不中,到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从校园里内向自卑的丑小鸭,到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从被北大扫地出门的穷酸教师,到名动大江南北的培训界领军人物;从大街小巷刷广告的个体户,到亿万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从付不起学费无缘出国的可怜虫,到学员遍布美国的“留学教父”……这就是俞敏洪,一个善于在演讲中激励学生的“圆梦大师”,一个没有一点架子、任由员工“开涮”的亿万富豪,一个创业伙伴们骑到他头上却不得不服气的校长。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业务技能,形成创新、创业精神,就一定能够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和谐幸福人生,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讨论:没有理想会怎样?请大家讲一讲自己现在为了实现理想做了些什么?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

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二)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

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和建设为己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推动历史的进步。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

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重点讲这一点。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丧失了精神支柱,失去了凝聚力,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