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写生中观察方法之我见
绘画中的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有选择的观察。
学习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改变观察方法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观察方法呢?这里,我想从“形”和“体”两方面去引导大家正确地观察你所看到的物象。
一、“形”的分析与把握
初学者要学会把握物象的“基本形”。
所谓“基本形”是排除了立体感、光影、色调以及细节的物体外轮廓的整体形状,是我们通过观察、删减、概括后得到的一个简化了的对物体的基本认识。
比如我们会形容一个人的脸形是“瓜子脸”“方形脸”等,这是忽略了五官细节后得到的具有突出特征的简化形状。
实际上我们是忽略了细节直接从外轮廓上来认知这个物象的。
把复杂多变的物象简化为一个基本的形状元素,会让绘画变得简单,这是绘画学习者要练的基本功之一。
基本形的把握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沿物体实际外轮廓的位置和形状,用线圈起来所形成的形状;二是把形体边缘伸展出的最突出的点,用长直线连接起来,所得到的与写生对象最相似的形状。
我们常说要“主动地去画”而不要“被动地去描”。
有了基本形的概念后我们看待眼前的物象就有了很强的主动性,能轻而易举地将自然的形变为了绘画的形,从对物象的习惯认知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用自己的意图去把握自然的能力,逐步进入到艺术表现的认知中来。
可是,当我们眼前所要观察的画面是由多个物体构成时,对于基本形的把握,应该怎样处理呢?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我们除了忽略细节、注重其外轮廓之外,还要从以下两方面去深刻理解,全新认识:
1.从物象的明度关系和冷暖倾向去归纳基本形
对象由多个物体构成时,我们知道每个物体都有自己本来的形状和颜色,但艺术的图式不是由个别形与个别形的简单相加组合而成。
由于多个物体固有色的深浅度和冷暖倾向的组合关系,多物象画面将会衍生出新的“图形”关系。
这样的认识方式会带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无法预知的画面组织意图。
就像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的那样:“以这种方式画出来的绘画作品,能使我们感受到某一事物的物质存在,然而在你稍一恍惚的情况下,它就又成了形状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物,而且同样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物。
”运用色彩的冷暖倾向来归纳新的形状,就是在色彩中进行类似色、邻近色的归纳与概括,方法同上,意义也一样。
2.因物体的重叠、遮挡出现形状变化后,基本形的归纳
当几个物体摆放在一起时,它们相互的遮挡是自然存在的,某些物体在其他物体的遮挡下,只能看到一部分。
这时候,物体原来的形状会因物体间的相互遮挡,挤压出不同的形状呈现在你面前,而一幅画的形状组合能否在视觉上达到和谐、均衡,与我们处理这种遮挡情况的技巧有很大关系。
在实际的写生中,我们发现初学者总是只重视在前的物体,而把后面的物体当作次要陪衬,随便应付
了事。
这样的认识方法导致他们进步很慢,且画的不理想时,也找不出原因在哪里。
孰不知,在一个画面空间中出现的所有因素都是整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抓基本形的观察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从大处着眼的习惯,为以后的绘画写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体”的分析与把握
初学者要学会把握物象的“基本体块”。
处在空间中的任何物象都具有三度空间,即高度、宽度、深度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够成立体关系。
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平面上表现出物体的深度(前后、起伏、远近),就必须具有特定的方法,才会有立体感。
这就要求我们对空间、体积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与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进行立体造型的起点。
法国画家塞尚说过:“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
”物体按一定的体积关系,处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只有立体的认识物象,才能立体的表现物象。
比如,一个复杂的人体,如果按正常的思维来描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当把人体划分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面和体积时,绘画就变得很简单了。
我们可以把整个人体看成是一个大的圆柱体,把人的头、颈、胸腹等分别理解为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比如人的头,在理解为球体的基础上,可以再把额头理解为小的球体,把面部理解为长方体,把嘴部理解为半个圆柱体;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继续分下去,比如眼睛可以理解为更小的圆球,鼻子理解为棱台等;再继续分,鼻头是
更小的球体,鼻翼是更小的方体……
用体块的观念来观察研究物象,必须全面认识物象形体高、宽、深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分解与组合的方法是分析复杂形体的两个途径:一方面,要找准构成整个形体的几个主要部分的基本形体。
另一方面,根据形体组合的穿插关系、方向与位置,找出各个基本形的联接关系。
可见,我们用这种方法去理解自然界中那些复杂多变的物象,会使我们的观察变得更简单,理解变得更深刻,使我们的表现变得更有力。
作画前对物象进行正确的观察研究是很重要的,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充分表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