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对口单招徐州二模语文试卷

2016对口单招徐州二模语文试卷

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单招班2015—2016学年度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在规定以外地方答题,视作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A.单薄.(bó)褒.贬(bǎo) 襁褓.(bǎo) 绊.脚(bàn)B.柏.树(bó) 干涸.(hé) 喟.叹(kūi) 哈.达(hǎ)C.鏖.战(áo) 裨.益(bì) 羸.弱(léi) 狙.击(jū)D.抛锚.(miáo) 盎.然(àng) 执拗.(ào) 自艾.(yì)2.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至于匿名揭贴,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行之开端。

B.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置,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C.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D.值得怀恋的也不仅仅是那种原始、朴素的记忆,那些淳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

3. 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相形见绌.(错误)厥.功甚伟(他们的)怵.目惊心(恐惧、害怕)B. 浪遏.飞舟(阻止)沉沦之渐(浸,沾染)冠冕.堂皇(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C. 长治.久安(太平)趋之若鹜.(野鸭子)踌躇..满志(得意的样子)D .举一反.三(类推)殚.精竭虑(竭尽)有史可稽.(考核,核查)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

凭苏东坡的作品研究其内在的本性,籍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不是难事了。

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处何处,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A.无论但是却都 B. 因为然而便总是C.不管然而就也 D. 不管但是便总是5.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如能不辱使命,那将标志着人类研制的星际探测器自动化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B.据有关专家介绍,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禽流感对人类的影响要比动物小得多。

C.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

D.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6.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A.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B.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C.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一个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7.对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A.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借代)B.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后又掸去衣服上的灰尘。

(拟人)C.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双关)D.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类比)8. 对下列各项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是A.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议论)B.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事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抒情)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D.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描写)9. 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及其国籍对应不正确...的是A.《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说明文雷切尔·卡森美国B.《托尔斯泰传》散文罗曼·罗兰俄国C.《大地上的事情》随笔苇岸中国D.《茶馆》剧本老舍中国10.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末闲谈》是“闲话风”散文的典范。

作者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之物人格化,用形象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本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

B.《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一篇极具文学性的科学小品,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优美的文学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的和谐统一。

C.话剧《茶馆》截取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面貌。

D.《寻梦者》这首诗以“寻梦”为线索,主要写出了美好梦想实现时的幸福与快慰。

二、阅读理解 (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一)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

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

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

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臵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

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如何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

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

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

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传统”的一项是()A. 诗词歌赋B. 厚德载物C. 京戏脸谱D. 琴棋书画12.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文化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B. 文化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C. 文化传统不仅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它自身也会推陈出新。

D.文化传统具有实践性,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文化传统”变动的原因的一项是()A. 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B. 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 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D. 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1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选文第一段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指出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 选文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 选文第六段指出,文化传统会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从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觉得很陌生。

D. 选文介绍了文化传统的本质,谈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文化传统产生变异的原因等问题,抓住了问题前后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二)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延续以及其他这类事实加以思考,就有可能..得出如下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①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的无数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

从某一狭.隘.的意义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

②但是,要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檞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

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它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