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六届厦门国际武术大赛竞赛规程一、竞赛时间和地点2017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厦门市集美区嘉庚体育馆和杏林文体中心举行。
二、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福建省体育局、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
三、承办单位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福建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福建省武术协会、厦门市集美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厦门市武术协会。
四、协办单位3·15《商品与质量》周刊社福建调研中心、厦门罗汉山莲花书院、厦门市跆拳道协会、集美区武术协会。
五、参加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主管部门)、武术协会,各行业体协,各体育院校,各武术之乡,武术组织,中国境外的各国家或地区武术团体、武术组织。
六、赛程安排武术套路竞赛规程一、竞赛项目(一)传统项目1.传统拳术:(1)传统南拳:五祖拳、太祖拳、永春白鹤拳、咏春拳、达尊拳、地术拳、连城拳、鹤拳、香店拳、龙桩虎桩、蔡李佛、虎鹤双形、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等其它单项拳种的传统南拳。
(2)其他传统拳术:一类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二类拳: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三类拳:地躺拳、象形拳四类拳:查拳、华拳、炮拳、红拳、花拳、少林拳其他拳术类:少林七星拳、少林连环拳、六合拳、武当拳、峨眉拳等其他单项拳种的传统拳术。
(3)传统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其它传统太极拳。
2.传统器械(1)单器械:刀、剑、棍、枪、朴(大)刀、扇子、匕首、鞭杆、杖、棒、拐、铲、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扇、太极枪、南刀、南棍等其它器械。
(2)双器械:双刀、双剑(含长穗双剑)、双鞭(含刀加鞭)、双钩、双匕首、双钺、双铁尺等其它双器械。
(3)软器械:九节鞭、双节棍、三节棍、流星锤、绳镖等其它软器械。
3.对练项目(不设年龄组别)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含徒手与器械对练)。
4.集体项目(不设年龄组别)集体拳术、集体器械(含徒手加器械)(二)自选和规定项目(1)自选项目: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枪、剑、棍、南刀、南棍、太极剑。
自选项目难度动作不做规定。
(2)规定项目:少年规定拳、初级长拳、初级南拳、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陈式竞赛套路、杨式竞赛套路、吴氏竞赛套路、武氏竞赛套路、孙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42式太极剑、初级刀、初级棍、国际推广的规定套路的拳术和器械。
二、参赛办法(一)每个代表队可报领队1名、教练1-2名、队医1名、运动员人数不限,管理及随队人员若干。
(二)每名运动员只能代表一个单位参赛,参赛的个人项目在传统项目、自选和规定项目中最多选报3个单项(同一拳种的拳术、器械不得同时报2项),60岁以上运动员最多限报2项(拳术一项、器械一项)。
可兼报对练、集体项目。
(三)每名运动员限报对练项目1项(徒手或器械)。
2-3人编组,男、女可混合编组,不设年龄组别。
运动员不得跨队当陪练。
(四)每个代表队限报集体项目1项(拳术或器械),人数6-12人,少于或多于规定人数不予编排,男、女可混合编组,不设年龄组别。
(五)运动员参加个人全能:传统南拳类、其他传统拳类(含自选与规定类)须报满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三项;太极拳类须报满拳术、太极剑、其他太极器械三项。
个人全能项目不包括软器械、对练。
(六)各代表队参加团体赛,参赛运动员不少于15人(含15人),并需要参加集体项目。
团体赛不设男女、年龄组别。
三、竞赛办法(一)本次大赛为个人项目、个人全能、对练、集体项目、团体比赛。
(二)比赛执行中国武术协会印制的2012年版《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相关补充规定。
(三)项目时间1.传统拳术、器械不超过2分钟(太极类项目除外)。
2.规定和自选拳术、器械不少于1分20秒(太极类项目除外)。
3.太极拳时间为3~4分钟。
演练至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提示。
4.太极器械时间为2~3分钟。
演练至2分钟时,裁判长鸣哨提示。
5.太极拳和太极器械规定套路按照规定套路顺序演练,不得增减和改变动作,裁判长吹哨之后的剩余动作不予扣分。
6.对练项目不少于40秒。
太极拳对练不超过3分种。
7.集体项目不超过4分钟,须配乐(自备U盘),音乐伴奏中不能出现说唱等内容,若出现说唱裁判长总扣0.1分,未配乐者裁判长总扣0.1分。
比赛中,由本队教练或领队负责播放音乐。
(四)年龄分组儿童(A)组:12岁以下(2006年1月1日之后出生者)。
少年(B)组:12岁至17岁(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
青年(C)组:18岁至39岁(1978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
中年(D)组:40岁至59岁(1958年1月1日至1977年12月31日)。
老年(E)组:60岁和60岁以上(1957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者)。
四、录取与奖励办法(一)个人项目:按年龄组,各单项男、女分别录取金奖20%、银奖30%、铜奖30%,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其他颁发优秀奖证书。
录取比例均按照实际参赛人数,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
(二)对练项目:按南拳类、其他拳术类、太极拳类的徒手、器械(含徒手与器械)录取,录取比例和办法同个人项目。
(三)各年龄组、各拳术或器械男、女报名参赛人数达到6人(含6人)以上时,单独立项录取,录取比例和办法按个人项目录取办法。
(四)各年龄组、各单项男、女报名参赛人数在5人(含5人)以下时,按同类项目,男、女分别在同一组别内编组录取,录取比例和办法按个人项目录取办法。
(五)集体项目:拳术集体按南拳类、太极拳类、其他拳术类录取。
器械(含徒手与器械)集体按南拳类、太极拳类、其他拳术类录取。
录取比例和办法与个人项目一致。
(六)个人全能1.设南拳类、太极拳类、其他拳术类(含自选和规定项目)3大类个人全能。
按年龄组,不分男女录取前六名。
第一名颁发获奖证书、奖牌和奖金1000元;第二名至第六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2.计分方法:南拳类和其他拳术类按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三项最高得分之和计算;太极拳类按拳术、太极剑、其他太极器械三项最高得分之和计算。
总分多者名次列前,若总分相等以获金奖多者列前,如仍相等,则以获银奖多者列前,以此类推。
如获得所有奖项均相等,则并列。
(七)团体名次1.不分拳种类别、年龄、男女,录取前六名。
颁发获奖牌匾和奖金。
第一名20000元,第二名10000元,第三名5000元,第四至第六名1000元。
2.计分方法:按各代表队参赛运动员单练项目获金、银、铜奖和集体项目获金、银、铜奖累计计算,分值高者列前。
若总分相等以获金奖多者列前,如仍相等,则以获得银奖多者列前,以此类推;如获得所有奖项均相等,则以参赛人数少者列前;若再相等,则并列。
3.分数换算:按每一个金奖9分、银奖6分、铜奖3分计算。
(八)最大团队奖以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的代表队录取一名,颁发获奖牌匾和奖金5000元。
(九)武德风尚奖评选依据:文明礼仪、参赛人数、参赛项目的数量、比赛成绩以及赛风赛纪等方面进行评选,另见评选办法和评选比率。
获奖单位将颁发获奖牌匾和个人颁发证书。
五、参赛费用会务费:100元/人(不参赛者无须缴纳会务费)。
个人项目费:150元/项;集体项目费:50元/人。
跆拳道竞赛规程一、项目设置(一)品势1、个人:分男、女组。
2、混双:每组男、女各一人。
3、团体:分男、女组别,每组3人。
(二)跆拳舞:团体(5人以上)(三)竞技1.幼儿组男、女:16KG、18KG、20KG、22KG、24KG、26KG2.儿童A/B组男子:26KG、29KG、32KG、35KG、38KG、41KG、45KG、49KG、+49KG女子:23KG、26KG、29KG、32KG、35KG、38KG、41KG、45KG、+45KG3.少儿、少年组男子:34KG、38KG、42KG、46KG、50KG、54KG、58KG、62KG、68KG、68KG+女子:30KG、35KG、39KG、43KG、47KG、51KG、55KG、59KG、63KG、63KG+4.青年组男子:50KG、54KG、58KG、62KG、68KG、72KG、72KG+ 女子:47KG、51KG、55KG、59KG、63KG、67KG、67KG+二、参赛组别及年龄1.幼儿组:2010年1月以后出生2.儿童A组:2008年1月~2009年12月3.儿童B组:2005年1月~2007年12月4.少儿组:2002年1月~2004年12月5.少年组:1999年1月~2001年12月6.青年组:1998年1月以后出生三、竞赛办法(一)个人品势:进行个人PK赛和王中王争霸赛。
(二)混双品势、团体品势、跆拳舞采用打分制。
跆拳舞要求:根据技术性(动作的一致性、跆拳道技术的协调、技术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与音乐的协调性、独创性、位置移动的多样性)来决定名次。
上衣可任意选择,但必须穿跆拳道裤子并带腰带。
音乐自备,在比赛前交与组委会音响管理处。
(三)竞技:单败淘汰赛。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审定的《中国跆拳道竞赛规则》,进行个人对抗赛,每场比赛进行两个回合,每回合进行1分30秒,局间休息30秒。
级别报名不足2人,允许该级别运动员升级别比赛。
1.各省、市注册专业运动员不得参赛。
如查出取消比赛资格,一切费用自理。
2.运动员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道服(长袖),自备护裆、护臂、护腿、护齿、护胸、拳套、头盔。
3.WTF比赛规定竞技道服为白色长袖套头道服,品势道服只能参加品势类比赛。
4.竞技比赛凭二代身份证原件和运动员参赛卡(两项)称重、检录。
5.参加竞技比赛的运动员只允许报到当日改动参赛级别,但不允许改动参赛组别,改动队员每人交50元并服从组委会的安排。
6.为了保证比赛的安全、顺利进行,主裁判有权力及时终止实力悬殊的比赛,以7分顶分制判定比赛胜负。
四、参赛办法(一)各组别每支参赛队伍人数不限;每人可以参加大会所设的任何项目;品势的混双及各项团体同组别一人可报多组;竞技每人只能参加一个级别的比赛。
参加品势多个单项比赛,报名表须分别填报,同一运动员报名参加多项混双、团体比赛的应在备注栏中明显标注。
(二)参赛运动员必须是身体健康的。
由参赛单位严格审查,并出具统一证明,严禁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弄虚作假行为。
如发现违反规定者,取消该参赛单位所有名次及得分。
(三)各参赛单位必须为运动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可委托组委会办理。
未办理者不予参赛。
(四)参赛运动员需提供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一个月内的健康证明。
竞技比赛参赛选手需提供心电图和脑电图的健康证明。
签署参赛责任声明书。
一旦出现重大意外伤害事故,组委会将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但免责。
(五)竞技比赛参赛选手要在比赛前一天进行称体重。
(六)请将运动员本人2寸免冠照片2张、身份证或本人户口簿复印件、责任声明书、人身意外保险单及健康证明,于报名时一并邮寄至大赛组委会报名部,确认符合条件方具有参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