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例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例

编号:昌一文章题目:以学生为本,体验历史,勇于质疑——《北魏孝文帝改革》案例分析内容提要:教师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时效性,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富有变化又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

主题词:教材整合正文一、引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高教学时效性。

二、问题的提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既富有变化又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是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融合”中的第三部分。

魏晋南北朝之前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

之后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

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正是在大分裂时期黄河流域暂时统一的情况下,北方少数民族向汉人学习的一种尝试,结果是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使汉族先进文化成为当时各族民众的广泛心理认同,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应是本课重点。

我利用地图及表格对比,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利用师生互动活动“早朝议事”,学生参与历史、体验历史,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质疑、辩论等学习方法,在所创设的历史情景中质疑、释疑,得到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分析能力欠佳。

我校学生热爱历史学习,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针对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式合作学习的方法,希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本课活化,细化。

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 1.鲜卑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现在怎么没有鲜卑族了?这一问题最感兴趣。

2.孝文帝为什么非要施行汉化政策?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吗?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

我力求在课堂实施中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了解历史,增添乐趣,提高教学时效性。

根据以上学情现状分析,我将“从正确的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大趋势”设定为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观察图片和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胡汉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具体史实认识民族融合,并体会孝文帝改革的价值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阐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习历史材料,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习方法。

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理解民族融合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分析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族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

(2)认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是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引发兴趣、开门见山【课件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播放《敕勒歌》】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民歌所反映的内容。

(学生循着教师创设的历史场景,自然进入本课将要学习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

)师:东汉末年以来,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内迁,进入中原。

《敕勒歌》是鲜卑族民歌,这个北方游牧民族曾经入主中原,建立了雄极一时的北魏政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了解这个民族的崛起和发展。

(二)鲜卑民族的发展:动态演示、层层导问【课件展示动态鲜卑族拓拔部迁徙示意图】师:鲜卑拓拔部大概经历了从大鲜卑山——呼伦贝尔草原——阴山河套的迁徙过程,鲜卑族的祖先为什么要一迁再迁,他们的迁徙活动说明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生1:他们之所以迁徙,是因为森林中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生2:我认为是鲜卑族的祖先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才不断迁徙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我们从鲜卑祖先的迁徙中看到了这是一个拥有强大开拓进取精神的民族,4世纪后期,他们在首领拓拔硅的领导下建立了北魏政权。

后来,北魏又灭掉了北方其它的政权,拓跋焘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中国的再次统一打下了基础。

【课件展示南北朝对峙形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了解北魏的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师:对于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小小游牧民族来说,统一北方固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怎么治理国家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更大难题。

鲜卑是一个游牧民族,而他们要统治的是以汉人为主的先进的中原地区。

作为游牧民族的北魏统治者统治中原地区可能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呢?生1:他们可能和当地的汉民族不能和睦共处。

生2:他们可能与会与政权控制下的其他各民族发生争端甚至是战争。

生3:他们利用游牧民族的一套办法也许不能更好的巩固新生的政权。

师:同学们提出的质疑也是当时北魏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则史料。

【课件展示北魏统治初期的史料并出示问题】师:太武帝的言论说明了什么?北魏的统治存在什么严峻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所出示资料,并思考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同时补充北魏政权遇到的棘手问题除了民族矛盾尖锐,还有阶级矛盾突出,社会不安定,财政困难等)师: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汉族和睦相处?怎样才能巩固统一,使国家富强起来?对此,北魏孝文帝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三)孝文帝改革:能力训练、体验历史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内容后思考:如果你是孝文帝面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的思维带入历史,深层体验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史实。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材料,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师:上述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

这些改革促进了北魏民族的封建化。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亲政。

孝文帝深受祖母影响,熟读儒家经典崇拜汉家文化。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想把冯太后开创的改革事业进一步推向深入。

孝文帝亲政后主持的第一项大事就是迁都。

【课件出示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师:请同学根据地图,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孝文帝志在迁都洛阳的原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后,一边在地图上指示,一边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分析结果)生1:平城的自然环境不好,经常发生旱灾,不适合做都城。

生2:平城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它位置偏北,经常受到北方柔然族骚扰,严重影响北魏都城的安全。

生3:洛阳比平城更适合作为北魏的都城,一是因为洛阳地处中原,可以安心发展经济,都城不会受到柔然的骚扰。

二是洛阳离南齐很近可以迅速调集军队威慑齐。

生4:洛阳是三朝古都,有很深的汉家文化底蕴,有利于孝文帝向先进文化学习。

(其间,学生主动要求讲述“外示南逃,意在谋迁”的故事,我热情鼓励学生展示才华。

课堂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热烈活跃的氛围。

)师:刚才辛子豪同学为大家讲述了孝文帝南迁的故事,南迁后的孝文帝是否能将他毕生追求的汉化改革顺利推行?他还会遇到哪些障碍?他会如何解决呢?【创设情境“早朝议事”】(说明:由教师扮演孝文帝,所有学生扮演北魏大臣,商议迁都洛阳之后如何解决北魏政权中心初迁洛阳所遇到的问题并自由探讨如何进一步向汉人学习先进文化。

)师:早朝议事开始,众大臣咱们初迁洛阳,不知道各位爱卿在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生1:启禀陛下,近日臣和家眷来到洛阳后水土不服,拉肚子。

生2:陛下,臣自来到洛阳后很是想念草原,想念我家的牛羊。

生3:臣有本要奏,他们刚才的问题都是小问题,都可以解决。

可我遇到的问题很严重,我去集市上买东西,但是没人能听懂我说的话,没人肯把东西卖给我,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生4:陛下,我还有更深的忧虑,咱们来到汉人的地盘,遇到很多不便。

汉人对咱们也很仇视,我担心长此以往会生事端,动摇咱们北魏的根基啊!!师:群臣的不适应我感同身受,群臣的忧虑也是我的忧虑,哪位爱卿能给我出出主意呢?生5:陛下,汉人有句话叫“入乡随俗”,我们应该尽快的汉族搞好关系,并且向他们学习。

生6:汉人经常嘲咱们鲜卑话,说是野蛮人的语言。

我想既然来到汉地咱们也学说汉话得了,省得他们嘲笑咱们。

师:各位大臣的意见深得我心,我们既然已经来到了洛阳,广大的黄河流域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我们首先应该感到光荣。

但国家安定,强大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考虑了很长时间,今天我拿出了几套解决问题的方案,群臣一起来议一议。

【课件出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4条政策】师:我的第一个设想——禁胡服生7:陛下,臣不同意,咱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把衣服改的宽宽大大,我们怎么行军打仗?生8:我认为陛下的设想很好,这样可以更好的入乡随俗,而且汉族的服装也很漂亮。

行军打仗的士兵不穿汉服穿咱们的军服不就成了?!师:第二个设想——学汉话生9:陛下,臣年老多病活不了几天了,汉话一时半会我也学不会啊!师:爱卿不必惊慌,朕的政策还是很人性化的。

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师:我的第三个设想是——改用汉姓生10:陛下,姓是万万不能改的,这不是卖祖宗吗?师:咱们鲜卑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

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今天朕把自己的名字由拓拔宏改为元宏。

也令众大臣按照颁布的姓氏对照表将自己的姓名进行更改。

我们与汉人拥有同一个祖先。

师:最后一个设想——鼓励与汉族通婚生11:陛下这样做我们鲜卑族的血统就不纯了!师:众爱卿,我们既然与汉族是同根同源,如今我们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通婚更能显示出我们鲜卑族的宽容与善意,当然这样做也会使我们与汉族血浓于水,亲如一家。

【课件出示史料《洛阳伽蓝记》(节选)】师: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