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术》ppt课件

《心术》ppt课件


正音
糜(mí)鹿
谨烽燧(suì)
严斥堠(hòu) 丰犒(kào)
蓄(xù)其怒 蜥(xī)蜴(yì)
使之狎(xiá)而堕其中
缒(zhuì)兵于穴中
知势则不沮(jǔ) 尺箠(chuí)
据兵而寝(qǐn) 冠胄(zhàu)衣甲
有所恃(shì)
解题
心术:1 居心(多指坏的)。
如 “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
第二题
《心术》采用了分析推导的论说方式, 《六国论》采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心 术》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有相对的独 立性又彼此有机结合。《六国论》开门见 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紧接 着以历史事实为据,深入分析。
第四题
A.谨:使……;严:使……严格 B.贤:有才能的 C.智:有智慧的;严:严格 D.险:险要之处 E.老:以……为老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 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 胜养其心。
大凡战争的道理是:还没有发生战争, 要积蓄储备好财力物力;将要发生战 争,要培养战斗力;已经发生战争, 就要保持士气;战争已经战胜,要保 持将士的斗志。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 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三国时,魏国邓艾翻山越岭,用绳子把士兵吊下悬崖峭 壁去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即使有百 万大军,也可能要束手就擒。而邓艾确实是摸透了蜀国 上下的情况,觉得蜀军不足畏惧,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 行动的。
所以,古代贤能的将领,能够用自己有限的兵力,去试 探敌方的虚实,又能够根据敌方的强弱,来准确地估价 自己的力量,因此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准确的判断。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 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 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是做将领的,应该足智多谋而又号令 严明;凡是做士兵的,应该愚鲁无知, (只懂得遵循将令)。
智慧,则他人无法揣度你的意图;严明, 则士兵不敢违犯你的将令。因此,如果 让士兵都跟随将领听从命令,如何能够 不愚鲁无知呢?
只有士兵愚鲁无知,才能够同将领去拼 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 縋(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 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 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大凡出兵打仗,要了解对方主帅和将领的情况,然后才 可以采取那些冒险的活动。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 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散文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 有雄辩地说服力。欧阳修称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 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其文章“指事析 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艺术风格以雄奇 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 见长。苏洵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忧柔骚人之清深,孟、韩 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其文章语言古朴 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 比喻。
证思考)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思考探究一 P75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 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A治心(首段) — 养士(二、三、四段)— 审势(五 、六段)— 出奇(七段)— 守备 (八段)
B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 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 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pù)之,
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 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回答是:“我方的短处,我故意地把它 公开暴露出来,使敌方疑惑而退却;
我方的长处,我只是在暗中培养锻炼, 并时时加以显示,使敌方司空见惯、麻 痹大意而堕入我们的圈套。
这便是运用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练习
1.下列各粗体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可以带兵打仗了。
袒裼(xī)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
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 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如果袒胸露臂,紧握着剑柄,那么,即 使是乌获那样的勇士也不敢逼近;如果 披戴着盔甲,抱着武器睡觉,那么,小 孩也可以拉弓射箭,把他杀死。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利用各种条 件来保存自己的力量,而那些能够保存 自己力量的人,他的力量是用之不尽的。
通“励”
谨慎作好烽燧报警,严格进行侦察探望,使种 田的人没有什么顾忌,如此来积存财力;
给予士兵优厚的犒赏,使他们得到足够的休整, 如此来使士兵保持他们的战斗力;
打了小的胜仗,要更振作精神,受到小的挫折, 要更给予激励,以此来保持士气;
用人时不要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以此来保持他 的斗志。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 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 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于蓝” 5 表假设,译为“如果”,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6 表修饰,可不译,如“吾曾终日而思矣”
“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用:
1 表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汉所以兴隆也”
2 表手段和目的,如“吾所以侍侯生者 备矣”
(二)实词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兴:突然出现
然后可以制厉害,可以待敌 制:控制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 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
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 作《心术》。
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 逐段 疏通文意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 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做将领的方法,是应当先加强内心修养 的锻炼,即使是泰山崩倒在眼前,也面 不变色;麋鹿突然从身旁跑过,也目不 转睛。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够掌握战争 情势变化的利弊,才能正确地对付敌人。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 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而 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大凡担任主将,都是通晓事理而后 才可以兴兵;了解情势以后才可以 交战;
懂得节制约束而后才可以指挥战争。 通晓事理就不至于屈服,了解敌我 双方的情势就不会沮丧,懂得节制 约束就不会陷入困境。
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 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 同写法,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 论就很精当。
写作背景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 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 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 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 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 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的一 篇。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 敌人发现不了而犹 豫不决。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 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凭 仗。
无所顾忌,就能知道战死是不值得可惜的;有 所凭仗,就会知道不至于会战败的。
手中即使只有尺把长的木棍,遇见猛虎,也可 以大喊一声,拿起木棍去击打它;可是,如果 空着两手,即使遇到蜥蜴,也会吓得变了脸色 而却步不前。这是人之常情。
举妄动,才能无敌于天下。 因此,忍耐一次,可以准备上百次的勇敢行为;
冷静一下,可以制止上百次的轻举妄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 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 将强与吾角,奈何?” 通“较”
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 方都是一样的。
有人问:“如果我方的长处,我拿 出来使用它,可是敌方将领不和我 较量;我方的短处,我掩盖搁置起 来,可是敌方将领一定要和我较量, 那将怎么办呢?”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怒:激起义愤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厉:发奋自厉
此皇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部殆也。 殆: 危险,失败
(三)句式
A 倒装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 兴于左而目不瞬。
B 判断句:此皇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部 殆也。
C疑问句:夫安得不愚?
小结
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 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 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 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 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 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 映了作者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 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
凡兵上义通,”“不尚 义,虽利勿动。非一动 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 战。
凡是用兵打仗,要崇尚正义,不合乎正义,即便 有利,也不轻举妄动。这不是因为轻举妄动会 决定胜败利害,而是因为这样做终有一天会给 自己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只有正义,才能激 怒战士,而战士一旦为正义所激怒,才可以使 之百战而不殆。
通“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