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育种分析

作物育种分析


G1为最弱的小种
作无法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致病性遗传
病原真菌的有性生殖
毒性为隐性单基因遗传,而显性的为无毒基因。如 亚麻锈菌和稻瘟病菌。
品种
亚麻锈菌两个小种的F2菌系的致病性分离
亲本小种的基因型
F2基因型
小种24 小种22
(AA) (aa) AA和Aa
螨类:蛛型纲--蜱螨目
作物育种分析
2、根据危害的部位
地下害虫:蛴螬类、金针虫类、蝼蛄类、根蛆类 仓储害虫:玉米象、麦蛾、豆象类 蝗虫类:飞蝗、稻蝗、土蝗 蚜虫类:禾谷类作物蚜虫、棉蚜、菜蚜、果树蚜虫 介克虫类:球蚧类、绵蚧类、粉蚧类、盾蚧类 螨类:棉花害螨、蔬菜害螨、果树害螨 食叶害虫:菜粉蝶、菜蛾、食叶夜蛾类、食叶毛虫类、刺蛾类 潜叶害虫:潜叶蝇类、潜叶蛾类 卷叶害虫: 水稻卷叶虫、果树卷叶虫 蛀茎害虫:玉米螟、水稻钻心虫 蛀干害虫:天牛类、吉丁虫类、透刺蛾类 蛀果害虫:小麦吸浆虫、棉铃虫与烟青虫、豆类食心虫、仁(核)果类食心虫、 吮吸类害虫:飞虱类、叶蝉类、粉虱类、木虱类、蝽类、蓟马类 迁飞性多食性害虫:小地老虎、黏虫、草地螟……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一、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
稳定产量 保持品质 保护环境 节本增效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抗病品种、栽培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抗病虫品种是防治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主动性策略)
没有抗性的品种很难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评价与审定, 更难于大面积推广
作物育种分析
云 南 烟 草 病 毒 危 害
作物育种分析
生物型(biotype): 田间自然群体致害性不同, 可以根据寄主品种区分。 利用水稻品种 IR8、IR26、IR36、IR62 区分褐飞虱的三种生物型
作物育种分析
五、作物抗病虫性类型
1、按寄主类别 寄主抗病性(host-resistance) 当环境条件适宜而出现某种病害流行时,作物的某些品种对这 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程度较轻,称为作物的抗病性 非寄主抗病性( non-host-resistance) 自然条件下,某种作物从不受某种病原菌侵入的特性。 如小麦-稻瘟菌
不同于高产优质育种(寄主与环境) 病(虫)害的发生是由寄主遗传、寄生物(病虫)和环境三方面共 同决定的。 寄主与寄生物各自存在独立的遗传体系,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导致各自群体基因型的消长变化,处于动态平衡。 农业生产、品种布局改变平衡。
定向选择 稳定化选择
需要寄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鉴定; 广泛利用和创造抗源; 抗性基因累聚(多小种或多生物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作物育种分析
三、病原菌致病性机制、遗传与变异
1、致病性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pathogenicity) (1)、毒性 (专化性致病性): 克服某专化抗病品种而表现侵染,
质量性状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 根据对鉴别品种专化性差异划分 生理型 (physiological type): 按品种危害范围划分类型 致病群 (pathogenic group): 对生理小种的归类 致病型 (pathogenic type): 针对抗病基因的专化性差异划分的
(2)、侵袭力(非专化性致病性): 侵染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能力, 数量性状。
作物育种分析
日本稻瘟病菌致病型鉴别体系
新2 爱知 藤坂 草 露明 福 K1 Pi4
号 旭 5号 笛

砦1 K60 BL1 K59 号
Pi-ks Pi-a Pi-i Pi-k Pi-km Pi-z Pi-ta Pi-ta2 Pi-zt Pi-kp Pi-b Pi-t
aa
Ottawa
无毒
毒性
无毒
毒性
100
33
理论比例
3
1
病原菌毒性基因的位点很多,它们对应于不同的抗病基因
作物育种分析
3、 致病性变异 • 突变:自然条件下和人工培养条件下都会产生,随机和定向;
• 有性杂交:毒性基因重组(真菌); • 适应性变异:原因不明 • 体细胞重组
异核现象:不用小种(致病型)菌丝的联结发生核交换 准性生殖:
作物育种分析
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
培育抗病虫品种是防治病虫 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稻瘟病危害
抗病品种
作物育种分析
粒瘟
穗颈瘟
作物育种分析
稻瘟病危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通过空气传播进一步扩散危害
作物育种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危害
作物育种分析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二、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特点
作物育种分析
4、侵入途径:
真菌:直接侵入、自然孔口(气孔)侵入和伤口侵入 细菌:伤口侵入和自然孔口(气孔)侵入 病毒:微伤口侵入 线虫:直接侵入
作物育种分析
四、作物害虫与分类
1、主要害虫分类: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种(基本单元) (1)鳞翅目:农业害虫中最重要的一个类群,包括稻螟虫、黏虫、玉米螟 和棉红铃虫 等; (2)同翅目:是农业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包括(叶)蝉、(飞或粉) 虱、蚜虫和介壳虫。刺吸汁液,传播病毒。 (3)鞘翅目: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包括瓢虫、豆象、金龟子、叶甲和天 牛等; (4)半翅目:一个重要的类群,也称蝽象或蝽,刺吸汁液 (5)缨翅目:统称为蓟马,吮吸汁液 (6)双翅目:包括各蝇、蚊、虻,潜叶的、蛀茎(根)的等 (7)膜翅目:包括各种蜂和蚁 (8)直翅目:蝗虫、蟋蟀、蝼蛄和蠹斯等昆虫
2、根据抗病虫性的程度 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作物育种分析
3、按专化性有无
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 寄主品种对同一种病原菌的一个或数个生 理小种(生物型)表现高抗甚至免疫,而 对其他一些小种则为高感。 由1-2对主效基因控制 符合孟德尔遗传,质量性状。 育种利用方便,抗性容易丧失(定向选择)
1 2 4 10 20 40 100 200 400 .1 .2 .4 感病品种的编号相加
中国稻瘟病小种鉴别体系
Tetep 珍龙13 四丰43 东农363 关东51 合江18 丽江
A64 B32 C16
D8
E4
F2
G1
以菌株在A、B、D……依次出现侵染的品种确立群,对应群以
后的非侵染品种编号相加,再加1。因此A1为毒性最强的小种,
相对病指(感病性)
100
0 图9-2
1 生理小种 垂直抗性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