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30803005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专业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 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1.03.27
第一次修订日期:
第二次修订日期: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该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车身电控技术》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
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底盘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3修读条件
没有特殊要求
2、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
1.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正确选择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汽车底盘电控系
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2.具备专业顶岗、上岗能力;
3.能对自动变速器、ABS系统、电控悬架和转向助力系统故障进行诊断、
检测和维修;
4.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5.熟悉安全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范。
2.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好的行为规范能力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
5.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6.具备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具
有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2.3方法能力
1.能够综合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和解决问题;
2.知道查阅资料,能够自主获取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4.善于从个案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和积累经验;
5.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和探究新技术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
考虑到课程标准的相对滞后性,允许科任老师在执行该标准时加减一定的教学内容,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5%;学时分配只是参考,允许科任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4、课程实施建
4.1软硬件条件
课程要求校内有发动机实训区、底盘与整车检测实训区、汽车电气系统实训区,汽车装调实训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汽车电气部件实训室、汽车整车布线实训室,并且拥有各种电气实训台和企业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
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将所学技能付诸生产实践,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一步加强。
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把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为有效的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
4.2师资条件
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任课教师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具有扎实的汽车底盘构造理论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汽车底盘维修实践经验,具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力及课堂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指导教师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汽车维修工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具有较好的汽车底盘的理论知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兼职教师要求是既有一定的汽车底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汽车底盘维修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3 教材与教学资源
4.3.1推荐教材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李雷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5
4.3.2推荐教学参考书
1.《现代汽车底盘技术》李春明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新型汽车电控系统》吴文琳主编江西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
3.《轿车自动变速器结构原理与检修》尹万建主编人民交通出版2002年1月
4.《现代汽车电子巡航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王文亮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5.《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测(底盘和车身部分)》王遂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
4.3.3推荐教学参考网站
5、课程考核
5.1合格标准:
1、旷课不超过6节(总课时的10%);
2、平时成绩不低于30分;
3、总分大于或等于60分;
4、没有不诚信行为。
5.2成绩构成: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结果考核)组成,本类课程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成绩占40分。
5.3考核内容:学习态度、对知识点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素养等)
5.4考核方案:考核内容、标准与方式。
如:该课程考核平时成绩60分,其中态度10分,综合素质10分,单元(项目、情境...)学习成绩共计40分;期末考试成绩40分,其中课程论文或学期学习总结或调研报告或笔试20分,期末综合操作(实践)考核20分。
是技能等级考证课程的,考证(鉴定)成绩为期末成绩。
具体考核方案见下表
6、课程教学设计
6-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
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以及本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课程教学设计应把握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设计教学时要全面考虑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知识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使多种因素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充分体现出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张扬服务。
3.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学是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成长、整体发展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
重过程在于让学生“会学”,重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究知识。
5.开放性原则
课程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师生互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6.情景、体验教学原则
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进学习的愉悦。
6-2课程教学设计参考方案
教学设计
7、其他说明
1.本计划适用于2011级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2.本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具备较好的软硬件条件;
3.本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条件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