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5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 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 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论语》:“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白《赠书侍御黄 裳》:“愿君学长 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 贵,李白写诗规劝 他,希望他做一个 正直的人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 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另外:菊花象征 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象征 美女的容颜
牡丹象征 高贵、富贵
杨花象征 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 沙鸥、蟋蟀、鸣蝉 、 猿猴、燕、鱼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 “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 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 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Biblioteka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类别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送别场所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 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 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 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 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緱岭登仙子,犹 自吹笙醉碧桃。”
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 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 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 榆非晚。”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芭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 蕉 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 雨也飕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渗入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取的意象有: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 宫女、宫殿、鹧鸪等。
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或“表 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 句只见破败荒凉。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 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送别场所
南浦与长亭 (借代)
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 行,送美人兮南浦。
赵嘏《江流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旧年。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 杜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 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
梧桐 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 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 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 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 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 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姜夔: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 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
侍在王母身旁。
丁香空结雨中愁。
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 中是传书的信使(鱼)。
李清照: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 莱不似蓬莱远。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三年五年》P.392)
三、器乐类:

羌笛(羌管、笛)、
胡笳、琵琶、戍角
曲名: 杨柳曲、关山月曲 阳关曲(《阳关三叠》) 《后庭花》
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 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 戍边思归。 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国人刘桢《赠从 弟》:“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诗人 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 送松柏那样坚贞,在 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 的品质。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 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 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赞美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 境的禀性。
苏轼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将竹 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 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自然类 白云、明月、水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 比喻高洁的人品。
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患难人语”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清华人语”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柳有暮鸦。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
三只青鸟,一只先被
遣为信使,前来给汉
青鸟殷勤为探看。
武帝报信,另外两只 随西王母而来,并服
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柳在古诗中一般是作为表达什么的意象 出现的? 本诗中,“乱”“倚”(势) “狂”可以看出诗人对柳的态度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惜别怀远或柔情。 憎恨、讨厌。 讽刺那些倚仗权贵、作威作福的人。
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 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 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 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 惜伤感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
杜鹃啼叫声 像是“不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归去,不如
文天祥《金陵驿》:
归去”,它 的啼叫容易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引起人们的
“乡愁乡
杜鹃
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 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 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 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 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 苦联系在一起。
(双调)大德歌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 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 燕斗衔泥。
春天子规鸟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你说春天到就回来,而今春天已经到了, 你怎么还不回来?愁苦使我枯槁憔悴,心 绪不定像虚飘飘的柳絮,漫天飞扬,没有 着落。我一等再等,连一点信息也没得到, 眼前只见双燕争相衔泥做窝,(心情更是 孤苦难言)。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 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 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 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 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 喟叹。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 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鉴 赏 其 形 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人 物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春夜洛城闻笛》
象 b、作品中其他人物。《题李凝幽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