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财管 4 班学号:2012405020411姓名:xx
xx 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xx 这一小人物在xx 前至70 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 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xx 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xx 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xx 农民xx 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 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xx ,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xx 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xx 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xx 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xx 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xx 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xx 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xx
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xx 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
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xx 孤
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 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 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xx 笔下, 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 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 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 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
亡为跳板, 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xx 哲学家弗拉基米尔• XX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不死亦不会有生。
”死亡是活着的参照, 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
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 那样的“生命”就是死亡。
在《活着》中,XX 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 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
面对《活着》时, 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
从表面上看,xx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是性格因素使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
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 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
而在《活着》xx 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
靠拢的艰难历程。
可以说, 人生就是苦难, 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 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
“活着”。
为何有此转变从生命的过程看, 生与死紧密相连, 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 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
正如XX • XX所言:“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 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 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 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XX 和XX 的XX, 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
”于是XX 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 “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 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 对于排斥XX 批判的真理的追求, 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
面对死亡, 活着就是一种抗争。
在《活着》中,XX 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 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
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活着”。
XX 对死亡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 通过死亡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和困境, 直指人的内心疼痛。
“死亡是XX 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 但每一次亲人死亡, 对XX 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都是XX 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
”可以说, 这种死亡原型有着作家个人的生命投射。
、生命隐喻
小说的成功在于对人物的成功塑造, 而xx 便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农民xx, 有血有肉, 丰满逼真。
xx 运用二、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技巧,冷色调的情节安排,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xx 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痛苦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出人间的悲剧, 人生的黑色幽默, 同时也是对xxxx 人民坚强性格的礼赞。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
人的生存状态, 不可改变, 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 何况,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像xx 这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
在《活着》中当xx 被拉了壮丁时, 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在不可改变的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
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 “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 ,xx 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得砝码。
“热爱人生的人, 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 , 基于这点,xx 是热爱人生的人。
最后只剩下xx 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 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 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
这是xx 的残酷, “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
这是XX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痛苦与生俱来, 并一直伴
随生命走向终点”。
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 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
对XX 而言, 痛苦像空气一样, 时时包围着他, 让他不
停地呼吸着,生存着。
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xx 在xx 版序言中说: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 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这是20世纪xx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
” xx 老人“是xx 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 正如xx 日记中所写
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 天欲绝人之时, 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 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
”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 痛苦让xx 得以成长, 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 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三)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
在xx 生命的最后, 他不孤独, 有生命——一头老水牛陪伴, 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xx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 都不曾离开。
“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xx” , 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
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 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 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
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三、结语
总之,《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时间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这一切。
xx 让xx 的命运起浮在这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切便有了新的意义,一切便有了生命,人物的呼吸便均匀而平静,或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活着。
《活着》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存状态,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活着》就是一部电影,演绎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痛苦哀愁。
少年时代的纨绔子弟,不懂世事艰难;经历人生变故后浪子回头的xx ,开始懂得活着的不容易;而立之年后的xx 灾难始终不离其左右,命运残忍将完美的生活撕裂的四分五裂,厄运接踵而至,而主人公xx 向我们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在那些灾难的岁月里,所有的灾难都被xx 温情而默默的化解在他那如大地般宽广的胸怀里。
此时,他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形象了,而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本身的象征,无论多么大的灾难都无法将其摧毁,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xx 的形象是复杂的,悲剧也悲剧出了很深的水平。
造成xx 悲剧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
喧嚣的社会环境淹没了个人生存诉求的呐喊,宿命的无法摆脱让人很无奈,作家的独特叙事技巧,冷酷的零度叙事使得xx 的悲剧更让人震撼。
当我们读完了这个故事时,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淌,我们不仅同情着xx 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思考着xx 给我们的启示,活着,为什么
活着。
在那种蛮不讲理的时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