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高考作文赏析
【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以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话题解读】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这两道作文题,对于北京的考生而言,难度不小,因为北京的考生无论是在生活环境还是在学习环境上,对“老腔”“神奇的书签”比较陌生,虽然根据前面的阅读题多少对“老腔”有些了解,但对于考生的写作与发挥来说是不利的,尽管命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民族文化传承及中华民族文化精彩纷呈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能否实现命题人的意图还是未知数。
【例文赏析】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时光易逝,沧海桑田,能够穿越千年岁月延续至今的艺术,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它们扛住了朝代更迭,走过了枪林弹雨,依靠一代代传承者的智慧茁壮成长,历久弥新。
华阴老腔便是如此,它从遥远的汉唐跋涉而来,带着千百年悠悠岁月积淀的历史厚重感,给现代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据传,老腔源自西汉船工的拉船号子,其演奏乐器、一人领唱、多人帮腔的演唱方式,都和船工的生活有契合之处;到了宋、明时期,老腔皮影戏渐趋成熟,成了老腔主要的表现方式;而到了当代,老腔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向台前,成了华阴农村婚丧嫁娶中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从古到今,老腔在一代代传承者手中不断发展变化,饱经沧桑之后,便多了一
份浓郁的历史厚重感,老腔那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历经时光洗礼之后,便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除了老腔传承的历史厚重感,老腔唱词本身也洋溢着浓浓的历史感。
《秦琼打粮》《张飞战典韦》《征东一场总是空》等剧目,都取材于历史故事。
用富有历史厚重感的表演方式,来展示历史素材,委实有一番韵味。
这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必将经过优胜劣汰,因此那些能存活千年,经受时间检验的艺术往往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像老腔这般从久远历史中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其自身所具备的那份历史厚重感,便足以震撼所有人。
这样的艺术是有深度的艺术,像陈年老酒一般,细细品味之下,你能从中感受到文化发展的脉络,体会到人世情感的喜怒哀乐。
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艺术精品,近年来的生存却变得越来越艰难。
真正的老腔艺人在华阴县只剩不过数十人,已然后继乏力,而更多如老腔这样的传统艺术,已经在短短的数十年内接续消亡。
那舞台上的一声声呼喝,木砖的一声声敲打,发出的是传统艺术最后的一声呐喊。
而这种处于濒危状态的声响,听来更觉震撼。
多希望老腔的繁荣不是昙花一现,多希望更多像老腔这样的传统艺术可以被更多的人重视和接受。
唯有如此,老腔这样的艺术形式,才能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将更加精彩、更具感染力的节目展现给世人。
唯有如此,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1.文章的立意高远,条理清晰。
文章从“老腔传承的历史厚重感”和“老腔唱词本身也洋溢着浓浓的历史感”入笔,然后写到老腔现在的衰落,再到近年的重新繁荣,然后从老腔扩展到中华的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关注中国文明,有一定的深度。
2.文化散文的样式,有余秋雨的风范。
余秋雨的散文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再现,然后是一种对文化的反思,此文有这样的气息。
3.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内容丰富,字里行间尽显文化底蕴,一个高中生,对地方的文化竟然如此的熟悉,熟悉到某个细节,可见此生阅读量之丰富。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在流行音乐充斥着大街小巷,传统曲艺渐趋没落的今天,老腔这一支来自于陕北乡村的艺术形式能够走上春晚舞台,拥有今天的知名度,实属不易。
虽然老腔火起来有诸多原因,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其音乐本身。
不管是演奏者、伴奏乐器、表演方式还是唱词,都颇具力度,而将这些糅合在一起之后的老腔,听起来自然令人震撼。
老腔的唱腔是其最有力度的部分。
它不同于流行音乐中爱情歌曲的温柔缠绵,也不同于说唱音乐的轻快酷炫,更不同于说唱藏族民歌的高亢辽远,与其说是唱,倒不如说老腔的声音是被演奏者喊出来的。
这声音是富有张力的,一张口、一发声,便能紧紧抓住听众的耳朵,如古时的惊堂木一般,让你忘却心中琐事,深深被其吸引。
但是这种呐喊却不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它毫不刺耳和生硬,而是带着陕北方言的敦厚,依着自由洒脱的节奏律动,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
或许正是因为这与众不同的声音,才使得被流行音乐灌满的耳朵有了新的感受。
除了唱腔,老腔的唱词也别具一格,充满力度。
它的词作者不是文人雅士,而是一群在山野间挣扎求生的普通农夫,他们大多没有读过唐诗宋词,也不明白高深的音韵修辞,所以他们只能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的一切,以最直白的方式呈现在唱词里。
这些唱词每一句都重逾千金,所以每一句也都掷地有声,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展示人生百态和和喜怒哀乐,直截了当地倾吐内心的爱恨情仇。
这种不加掩饰的表达方式,成就了老腔唱词独特的艺术
魅力。
当然,老腔的演奏方式也是老腔震撼力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老腔的演奏者在表演前看起来不过是一群内敛沉稳、饱经沧桑的老农民,但是一旦开始表演,便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右手握着—块木砖就能敲打出令人震撼的节奏。
从某种某种程度来说,老腔的演奏形式甚至可以和安塞腰鼓相媲美。
音乐的感染力还在于音乐本身,朴实憨厚的乡村艺人、笨拙粗糙的演奏乐器、高亢的唱腔和朴拙有力的唱词,再加上颇具力度的演奏方式,老腔呈现出来的自然是最有力度和撞击力的表演,只可惜如老腔这般的音乐越来涞越少,不得不说这是当代人的不幸。
这是一篇典型的规规矩矩的考场作文,主要特征有:
1.中心明确,命题作文就是在标题的指引下罩住标题的要害行文,标题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文章的开头明确原因“不管是演奏者、伴奏乐器、表演方式还是唱词,都颇具力度,而将这些糅合在一起之后的老腔,听起来自然令人震撼”。
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2.结构严谨。
文中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老腔的唱腔是其最有力度的部分”“老腔的唱词也别具一格,充满力度”“老腔的演奏方式也是老腔震撼力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分析老腔震撼人心的原因,最后关注现实生活。
3.文章关注现实,文章的结尾由老腔升华到如老腔一般的艺术,只可惜没有提出解决的良策是本文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