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赏析
【满分作文】
幻想青春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而读书,更像是在读作者本人。
在你翻看手中的书,沉浸在故事当中时,无论情节怎样曲折意外,作者的性情、喜好与人生观都会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
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最美妙的应该是将书中的故事情节配合着想象力在脑海中慢慢勾画,有时甚至会有那种会意共鸣的快感,这往往比故事情节更加让人着迷。
对于影视,由此而来的感触却少得多。
太多的影视作品只在意故事走向,鲜有细节雕琢。
即便是极好的演员,演绎也是有限。
而文字却可以细细地描绘,轻轻拨动你的心弦。
我始终认为书籍最大的作用,就是传承人的思想。
你在翻看一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是通过一个已知的窗口探寻未知的世界,找到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获取精神的营养。
有一部影视作品对于我而言是例外的。
每个女生心
中都有一部《红楼梦》,懵懂的青春时光对于爱情的些许期盼,在想象力不足以支撑的时候,一部优秀的作品才能弥补这一缺憾。
当我看到黛玉微微侧目,宝玉神采奕奕地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眉眼里全是笑,和书中的情节有着几乎完美的契合度。
举止、动作、言谈间的眼波流转,都几近真实的还原了这部名著。
优秀作品的背后,是遵循原著,分析故事情节及角色,是让演员潜心创作,与角色融为一体。
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忠于原著,为寻找表达这部巨著的更合理方式。
这份艰辛也说明了影视与文字所需跨越的距离有多大。
不过值得庆幸的事,87版《红楼梦》遇到了一个认真负责的团队,《红楼梦》成就了他们,他们成就了《红楼梦》。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而即使是这样优秀的一部影视也很难替代文字,虚拟的场景以及拍摄的种种约束,都限制了它的表达。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触感,会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不一样的心灵碰撞。
只要你用心感受,渴望从书中汲取能量,那么文字和想象力的组合完全可以为你幻化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不求感人,只为自己。
阅读的三重境界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
而阅读,则是
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
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
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
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
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
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
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
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
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
这不是坏事。
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
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
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
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
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我的青春阅读
记得有个智者这样忠告过:生活里,要善于阅读那本无字的书。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生活就是一场场温和细腻的诗情画意;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生活更是这一场场的简单明朗,却又不加修饰。
但走过这回味悠长的岁月,经过这些鲜翠嫩绿的日子,在蓦然回首处才会发现,这简洁生动的生活,这宽阔明朗的心地,才是那本无
字的书。
西游记里有这么个情节:师徒四人取经回来的半路上,才发现那些取回来的经书空无一字。
是他们的失误吗?是佛祖的故意捉弄吗?都不是。
其实,人生就是一本需要阅读的无字书,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复制,自己的路就在自己脚下。
在这深情款款的岁月,阅读着生命,阅读着生活,生活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黯淡萧条的境遇,忧愁抑郁的心境,懵懂青涩的日子,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即使小心翼翼地不去主动招惹那些缠人的烦恼,这种种烦恼也会随时随地充盈心头。
而剑拔弩张的各种执着,更是壮大了那些烦恼的力量,更加让那些浓浓的烦恼溢满了生活。
这如同初春嫩绿的树芽般的青春岁月,也不会逃离那些烦恼的侵扰。
对童年的失落,对未来的向往,对现实的迷茫,被各种烦恼蒸煮着的生活,也涌动着淡淡的愁绪。
生活的过往,需要的不是迷失于烦恼,而是读懂那些烦恼,超越那些烦恼,读懂生活,活出生活的惬意和恬淡。
青春不是一场失意的蜷缩,对生活的积极面对、积极改变,才是对青春最大的致敬。
生活的禅法,单纯而繁复、憨拙而聪灵、岑寂而鲜活。
它需要那出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直面一切躁动着的烦恼困惑,去把那些如夏天的空气般溽热的烦恼,去
转化为一场生动而温和的宽厚。
这不仅是青春的意义,更是对青春、对生命最大的致敬。
生活不是一场在各种烦恼打击下的垂头丧气,而是需要站成一棵树的样子,抖擞着满身精神,一枝一条,一梗一叶,一地绿荫,一片葱茏。
生活更像是一场回味悠长的经过,也许等年华老去的时候,才会真正去仔细回味这生气盎然的生活。
生活不应该是一场面对回忆的后悔,因为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被我们认真把握,都可以被我们努力改变。
生命从来就是一场积极努力,不懈怠,不懒惰,不消极,勇敢地去直面那些烦恼,去改善那些所有的境遇,去承担哪些所有的重量,这就是我们对生命勤奋积极的阅读,这才是我们光芒万丈的青春。
只有书香如故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是每个人最好的良师益友,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好书更是胜过颜如玉、黄金屋,它是支持我们人生成长的不竭原动力。
时光的车轮已经辗过E时代,人们读书的方式也已经变得五花八门,青年书友们或者更多人喜欢用电子设备轻便阅读,也有偏爱传统者继续捧着书卷细嗅书香。
而我更喜欢两者的结合,因为用什么方式阅读,我都闻得到书香如故。
在地铁上、公交里,我喜欢掏出手机,看一看艾萨
克森笔下的乔布斯,追寻他的创业之路;问一问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体会他对成功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手机阅读方便快捷,让我屏蔽喧闹,感受成功人士与众不同的精神与魅力。
(选自《作文指导报高考版》)早餐时,我喜欢打开电脑,播放一个听书软件,细细聆听播音员对经典着作的见解与感受。
在这种短暂而又双手并不自由的情况下,这样的悦读,让我抓住分分秒秒,与经典着作来一个早安邂逅。
午餐后或傍晚间,我喜欢沏上香茗,伴着轻音乐,打开书卷嗅书香:或是随着塞林格守望麦田,或是随着简爱追求幸福,或是体味段誉、木婉清明明相爱,却难敌命运捉弄的心痛如刀绞。
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时间留白,最适合与名人一起在经典古籍中畅快遨游。
杜拉斯说: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
我的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因为在我看来,书的形式或外表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丰富而又发人深省的内容。
美国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众多听众面前,主持人将一张二十美元的纸钞用手折,用脚踩,直到它满目疮痍,脏乱不堪。
这时他拿起纸币询问大家,谁想要这张钞票。
不出所料,会场内的大部分人举起了手。
钞票不会因为外表的丑俊而贬值,书本亦然。
无论知识被显示在屏幕上也罢,被印刷在泛黄的书页上也罢,它终究不会贬值。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
读电子书的人不必嘲笑别人落伍,读书本的人不必感慨他人肤浅。
对于青少年而言,最珍贵的是那一颗学无止境的渴求之心。
有时,我喜欢在手机上享受轻松阅读;有时,我喜欢捧着书卷细嗅书香。
手机上的白底黑字也好,书卷上的一张一页也好,我都闻得到,书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