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湖泊治理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成功经
验及借鉴价值
1 我国湖泊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湖泊发展概况
我国湖泊因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各异,特点也各不一样,五大湖区的特点分别为:东部平原湖泊大多因为河流水系演变与海岸线变迁而形成,水源补给丰沛,多数大中型湖泊淤积严重,人类活动对湖泊水量水质影响严重。
蒙新高原湖泊大多为构造成因湖泊和洼地积水湖泊,补给为降水与冰雪融水,湖泊蒸发强烈,湖泊咸化甚至干涸,人工影响入湖水量强烈。
云贵高原湖泊大多为断陷湖泊,岩溶湖泊和火山湖泊,水源补给丰富,水资源年际变化小,人类活动对部分湖泊水量水质影响较强。
青藏高原湖泊大多为盆、洼地积水湖泊和冰川或堰塞湖,水源补给小于蒸发,湖泊干化明显,冰雪补给为主要补给形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东北平原山地湖泊大多为洼地积水、河成湖或火山堰塞、火口湖,水源补给比较丰富,湖水封冻期较长,人类活动对
部分湖泊水量水质影响较强。
1.2我国湖泊的现状
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湖泊被大量不合理开发,盲目地围垦、取水、围网养殖、筑堤修坝、排污等,造成了湖面不断萎缩、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生态功能急剧退化等非常严重的状况。
1.2.1湖面萎缩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有的湖泊甚至干涸。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数据显示,1950年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 km2的635个湖泊中,目前有231个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干涸湖泊89个; 湖泊总萎缩面积约1.38 ×104km2(含干涸面积0.43×104km2) ,约占现有湖泊面积7.7×104km2的18%,湖泊储水量减少(不含干涸湖泊)517×108m3。
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共计减少约1350×104hm2,减少了28% ,其中由于围垦开发造成的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约占81%。
1.2.2水质恶化
我国湖泊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一些湖泊出现水华暴发、水体缺氧等现象,不少湖泊水质已沦
为Ⅴ类或劣Ⅴ类。
根据《2008 年中国水环境状况》的数据显示,28个国家控制重点湖( 库) 中,满足Ⅱ类水质的4个,占14. 3% ; Ⅲ类的2个,占7. 1% ; Ⅳ类的6个,占21.4%;Ⅴ类的5个,占17.9% ; 劣Ⅴ类的11个,占39. 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1个,占3. 8% ; 中度富营养的5个,占19. 2%; 轻度富营养的6个,占23.0%。
在2007年调查统计的43个湖泊中,有27个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太湖、巢湖、滇池等12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一些水域也因此失去了其资源属性而无法利用。
1.2.3生态功能退化
湖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包括围垦、修建大量水工建筑、滥捕滥捞、放牧、割草等,不仅导致一些湖泊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着资源潜力和功能的发挥,而且也使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损害,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一些地区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例如盲目围网养殖和过渡养殖,引进威胁地区生态平衡的新物种等,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
湖区植被衰退,泥沙淤积,湖周土地沙化,湿地严重萎缩,生物栖息地减少,导致了湖泊生物多样性锐减,湖泊系统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
1.2.4资源急剧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流经山前绿洲,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使得尾闾湖泊丧失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导致湖泊干涸,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
在东部地区,人类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成为导致湖泊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如围垦、围网和围堤养殖、筑堤修坝建闸而破坏湖滨湿地以及割断湖泊与大江大河的水力联系等等。
1.2 问题产生原因
1.2.1 思想认识严重偏差
对于我国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思想认识上很多人认为湖泊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经济就理应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不管是盲目围垦种植、围网养殖、滥捕滥捞、随意修建渠道引水、污水的排放等等,都是人们在思想上陷入了误区,运用了一种掠夺性和毁灭性的方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治理中采取单独解决湖面、湖岸以及流域的各种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湖面、湖周及其湖泊流域之间的一致性,没有认识到湖泊、流域之
间紧密的水文水资源联系,以及其中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1.2.2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湖泊管理对于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湖泊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我国湖泊管理上出现盲区。
我国个别地方出于具体管理需要出台了一些地方湖泊管理立法,如云南省按照“一湖一法”出台了九大高原湖泊的地方保护立法,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
这些管理制度偏重于单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管理,而对湖泊水域及湖泊流域的管理关注不足,从而加剧了湖泊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1.2.3 管理体制、措施不尽合理
湖泊管理“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管理上的分割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调不够,即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水产、渔政、林业、交通、环保、水利、公安等10 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权责极不明晰。
各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的管理上,存在着“水面陆地分散管理,水量水质分别管理,湖岸湖心不同管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单独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