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

中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

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 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在作画时应遵守的基本法则。

丽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 还是中国画中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其特有的两面性, 凡事都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审视。

绘画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云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一、宗教对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再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掸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画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 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竟充满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受了禅学思想的影响,在唐代形成了对诗画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

认为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

到了宋代己经发展到了"诗不入禅意必浅,画无掸意必俗"的地步。

中国画自"意境"说出现后,对中国画的构图与画面处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其后的中国画发展中,出现了"空"这一词。

它是出自佛教的"色空"理论。

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文字解释的是"色空"之间的关系。

"色即是空,"是不空为空;"空即是色",又是空为不空。

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所谓"色空"之美,是运用"色空"之境界而产生的"空寂"之美。

画家以此赋予画之灵性,就如同给绘画赋予生命,使其作品不停地诱发着人们心灵的颤动,并以此产生共鸣。

又如"知白守黑","留白","透气","疏能跑马,密不透风。

"等等。

就是根据"色空"观而形成的。

而一千多年来,成为衡量绘画优劣的唯一最具权威性的"谢赫六法"的精神中的"气韵生动",则是以中国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根据所产生的,道家修炼重于"精","气","神"之理,故此才有"炼精化气,以气化神"之说。

有神则有韵,故得气韵者,必神气十足,以此助得"神仙"之体。

"气韵生动"正是借用道家的神韵之境以表现中国画之表现的理想仙境。

二、受宗教影响的中国绘画及画家艺术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追溯中国绘画的起源。

公元九世纪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神话时代,指出那时的形象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哪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石器时代。

岩画,可谓是绘画艺术的萌芽。

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最早的岩画之一。

先民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图象。

又有新7器时代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稷神崇拜图》表明了宗教或巫术信仰的存在。

又如《太阳神巫视图》从这两幅岩画的内容上分析,先人是相信植物神,谷物神及太阳神的存在。

雨位于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是吉丝绸路上一棵璀璨的艺术明珠,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

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

著名的绘画大师张大千曾带领弟子花费二年多功夫临摹敦煌壁画。

自三国时代的曹不兴起就开始画佛像。

正因为佛教的兴起,绘画对佛像的输入。

此后,经过六朝隋唐成了佛教画极盛的时代。

虽然现代艺术史学家常将注意力集中在隋唐时期的卷轴画上。

然而,据历史记载,隋唐所有的著名画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绘制大型寺庙壁画(大多数在长安和洛阳)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7曹仲达、吴道子,卢棱伽都是此中佳手。

而吴道子更是被称为画圣。

在技法上也出现了从北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到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十八描法"等。

"文人画祖"王维也是多年参禅诵佛。

他的诗和画都体现了一种色空有无之间的禅意。

五代时期,著名的佛教人物画家贯休,他在技法上随心所欲,摒弃前人老调,对后人影响十分强烈,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奇之路。

后又有石恪、梁楷。

由于宋代发展到中期后,禅宗盛行。

无论文人或画家皆对禅学万分推崇。

对梁楷影响极为深刻。

终于独创出"减笔泼墨"的新画风而著称于世,书画一体。

禅学对书法家也有影响,例如北宋黄庭坚的晚年时期的草书被称为"随意倾倒"。

正因为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使其书法臻致大成,已入化境。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是中国"黄山派"创始人。

自幼出家对佛学及禅学有极深的研究,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激肆纵横超凡脱俗。

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极富有禅学思想。

从以上绘画家及书法家的作品及思想所反映出了宗教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三、宗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绘画的情形,也有和中国近似的地方。

例如:欧洲第一个史前洞穴,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野牛》又如,拉斯科克[收稿Et期]2007一01-24 【作者简介]赵丽艳(1979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助教。

一145- 万方数据斯岩洞壁画中的《受伤的野牛》。

据资料记载,古人画这些并不是为了让人看见或是欣赏的,而是记载一个很神秘的活动, 也就是巫术的活动。

这一点表明了最初东西方绘画形式是如此相近,自从有宗教的介入后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及思维方式,文背景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绘画方法。

这也导致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更证明了宗教对绘画的巨大影响。

早期西方绘画艺术,中世纪艺术是处于两个艺术高峰期希腊罗马艺术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时代,艺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绘画更不例外。

绘画成为图解基督教教义的画书。

但伴随基督教会对艺术的利用、依赖,艺术也逐渐争到了一个有限度的自由和一定成就。

大批的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也是艺术史上宝贵的遗产。

例如拜占庭镶嵌画--拉文纳教堂中的《西奥多拉及其随从》。

(六世纪绘)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又如:1482年桑德罗9 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当然还有许多珍贵的富有价值的绘画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更是欧洲艺术辉煌灿烂的三百年。

如果说"中世纪"有黑暗的冬眠的含义,因为在督教的约束之下,人的创造能力受严重的损害,缺乏自主的意识。

而文艺复兴时的绘画作品,虽然在精神面貌和神韵方面代表着艺术发展的高峰。

却在绘画题材上仍没有摆脱宗教故事、基督像,圣母像等。

被称为文艺复兴新时代的第一位画家:乔托。

他的一幅《向小鸟说教》。

艺术史学家们对其评价是乔托以对自然无限的热爱,将小鸟人格化了。

又如他的《哀悼基督》,画家把人物的悲哀、绝望、激愤的神情举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犹大之吻》更是评价颇高。

可是他所描绘的也是宗教题材和圣经故事。

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出色的画家马萨乔,可以说他是把科学方法完全应用于绘画的第一人,首次采用了单一光源来透视所画的人物,增强形象的立体感。

他在1427年画的令人惊奇的《三位一体》也是宗教题材,还有他的《被逐出乐园的亚当和下夏娃》、《圣彼得受难》,《圣母和圣安妮》。

(约1427年) 我们再谈谈文艺复兴三杰。

首先是博学者达芬奇。

从来没有一位艺术家像达芬奇那样无愧于"天才"的称号。

提到他自然是让人想到《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以及《岩间圣母》。

其中有两幅是于宗教有关的。

达芬奇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圣母领报》、《圣母和圣安妮》、《哺乳的圣母》,《圣母子与花瓶》等等。

同达芬奇一样,米开朗琪罗除以雕塑著称以外,他的绘画大部分是宗教题材。

例如在1503年创作的《圣家族》以及宏伟气魄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中有许多闻名于世的绘画杰作如:《上帝创造亚当》、还有西斯廷礼拜堂西墙的《最后的审判》,其作品还有《哀悼基督》、《布鲁日圣母》等等。

而拉斐尔更以画圣母子像著称。

如:《阿尔巴圣母》。

又如:乔尔乔内、提香、丢勒、鲁本斯、迭戈、委拉斯贵支。

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的画家元一例外的从事宗教绘画。

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西方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和丰富的艺术底蕴。

而那些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如:透视法的发明,对空间的理解,光线处理的方法,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和画法的探究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都是在这一被宗教深深影响着的时期完成的。

有谁会说现代绘画对人物结构的研究比文艺复兴时期三杰所研究的更为透彻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对今后西方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宗教对绘画的负面影响宗教对绘画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最早是被统治阶段和其政治所利用,为其服务的;而刚刚摆脱政治对其的控制又为宗教而服务。

绘画的振兴也是在近几个世纪开7的。

现在绘画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更应对前人的作品采取"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就中国绘画而言:不皈依自然。

而长年在前人的作品下临摹前人,作前人的奴隶;不深入自然、不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画即使与古人或于敦煌壁画一模一样,又有什么价值中国绘画的技法、绘画方法、审美标准,绘画原则早已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经过逐步的发展和深深的沉淀中形成。

而绘画最忌讳固守旧法。

由于不再能开辟新的表现法,仿某某画、效某某画,彼此仿效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