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

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
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这幅画,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该画421X903厘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

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
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

越靠近耶稣的门
徒越显得激动。

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
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
比。

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
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

他的双眼注视画
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总称。

通常是
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
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特点:中国画工具是我国特有的笔、墨、纸、
砚。

其中宣纸可分为熟、生两种。

熟宣适宜层
层敷染墨和彩,称为工笔重彩画。

生宣具有较
强的吸水性,笔触纸面即形成水墨或色彩的肌
理痕迹,适合写意方式表现物象。

使用毛笔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它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通过线条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等变化,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

以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烘托气氛。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

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画中峰恋挺秀,烟雾弥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

岩头水边,古树丛生。

一隐士临溪席地而坐,仰视对山飞泉,一仆捧物而来。

人物勾勒简明,形神兼备,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乃文人山水画之极品也。

壁画——是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
种质地壁面上的绘画,所用绘制的
颜料比较多样。

特点:壁画的表现技法多样,各
种材料都可以运用,典型的有油质、
粉质、白描、堆金、立粉等。

壁画
往往与雕塑、建筑相关联,服务于
建筑整体的构思,构成综合性的环
境艺术。

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要把目光投
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

【石器时代欧洲的山洞壁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

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

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

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中国先民的杰出创造。

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
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
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


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
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
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


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
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
历史事件。

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
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
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
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秦汉时期壁画】
水彩、水粉画——
起源于西方,是以
水调和颜料创作的
绘画,大多画于纸
上。

特点:水彩画借
助水对颜料的渗融
效果及纸的底色,
产生画面的透明感
及轻快、湿润的艺
术特色。

水粉画颜
料有一定覆盖力,又易于被水稀释,可用干、湿、透明、厚积等不同表现方法作画,其特点兼有水彩的明快、油画的浑厚。

版画——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画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

主要分:木刻、铜版、石版等。

特点:木刻是常见的版画,在枣木、梨木或胶合板上刻去形象之余部分成凹版,留下有形象的凸版,用油质或水质颜料拓印于纸上。

它一般有造型概括,明暗强烈,有刀刻韵味的特点。

素描——又称单色画。

广义上指的是以任意一种材料作单色的描绘,狭义只用铅笔、钢笔、木炭笔等在纸上绘出的形象。

特点:它一般是画家的写生之作,是一种带有研究性的绘画基础训练作品。

也可以大幅创作的草图。

优秀的素描作品不仅是习作,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新画种——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新的材料、工具不断涌现,新的绘画品种也不断产生。

如电脑绘画、全息影像绘画等。

另外,绘画中还引用了实物拼贴、浮雕等手段,成为由综合材料制作的绘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