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出路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1、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性,导致劳动技术教育摆不到应有的位置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问题,是困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的不解决,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永远也摆不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从教育内部看,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教育行政干部、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只能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实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教育工作者显得无力回天,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俘虏。
劳动技术教育就自然落到五育中“小五的地位”。
从社会上看,人们不管你什么教育方针,人才素质,只要学校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只要学生能升学就是人才,这种观念也表现在一些政府官员和领导身上。
这是导致劳动技术教育摆不到应有位置的社会因素。
一位学生家长说:你们搞这个教育、那个教育,能不影响升学率吗?以上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和偏颇,自然导致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下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因而中小学生中厌恶劳动、追求享乐的多了,埋头苦干、讲求奉献的少了;挥霍浪费、讲求时髦的多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少了;娇气懒散、任性自私的多了;勇敢勤劳、助人为乐的少了。
这“ 三多三少”的事实,更进一步说明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安排教师的随意性,造成劳技课师资队伍素质低下和不稳定。
从调查数据看,全市中小学共配备了380名专职劳技课教师,3869名兼职教师。
从数量上看,基本保证了有人教劳技课。
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校长不是从劳技课实际出发,把那些素质好、有能力、有专长的人安排教劳技课,而是因事设人,把那些老、弱、病、残、差的人安排教劳技课,而且可随意抽调从事其他什么工作。
难怪有人给劳技课教师送了个雅号:“剩人”、“闲人”。
在380名专职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11名,50岁以上的330名。
多半教师是学非所用,现学现卖。
一些劳技课教师牢骚满腹,认为教劳技课低人一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思想上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工作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某校有一名劳技课教师,教三个年级12个班的劳技课,同时还作教导处辅导干事的工作,他的劳技课如何教的就可想而知了。
某校2名劳技课教师,任课一学期换了3次人,怎样衔接工作,怎样备课,也不难想象了。
某学校18个教学班,竟无一名专职劳技课教师,问起校长,校长却能回答得条条是道,原来,各班主任都是劳技课兼职教师,一些学校的劳技课教师反映,其他学科的教师都有培训和教研的机会,唯独劳技课从来不搞培训。
3、使用教材的原则性,制约了劳技教育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市小学46.9%的学校使用全省统编教材,33.2%的学校使用通化县的协编教材,仅有19.9%的学校使用自编的乡土教材。
省编教材和通化县教材的内容有的与通化各地的经济建设联系不紧密,因而教和学的积极性都不高。
各地的自编教材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方面又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处理省、市统编教材与各地校自编的乡土教材的矛盾,又是困扰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的一个难题。
上级强调,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要体现“一纲多本”,鼓励编写乡土教材。
但同时又强调统一教材。
这就使“一纲多本”的原则很难得以体现。
因此,省编教材的原则性,制约了乡土教材的地方性,给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盲从性,因而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开辟劳动基地的局限性,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据调查,农村中小学有50%的学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劳动基地,可以适当安排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城市中小学仅有5%的学校开辟了劳技课教室、实验室,只能供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实践无从谈起。
农村中小学虽然有了基地,但学生多半是只参加劳动,不能结合劳技课教学,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城市中小学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了开辟劳动基地的局限性,这样,劳技课的教学就只能就理论讲理论,不能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无从培养,因而劳技课的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中小学的劳动基地建设,是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上好劳动课、劳技课的重要保证,劳动基地的建设抓不好,提高劳技课质量就是一句空谈。
5、考核和管理的一般化,影响了劳技课质量的提高劳技课既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纳入课表,就要进行科学的考核和严密的管理。
可事实上各学校普遍忽视这一环节,考试不认真,管理不严密。
学生的考核成绩可有可无,与其他工作根本不挂钩。
据调查有65%的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考劳动技术教育,但不同其他学科一起计算平均分和及格率,游离于其他学科之外。
有35%的学校根本不考劳技课。
在劳动技术教育管理上,有的学校无章可循,想干就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缺乏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由于考试、考核不正规、管理不严密、不科学,劳技课质量很难提高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二、今后我市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出路我市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主流和成绩,看到光明和出路,那就是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活力。
再加上我市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基础好,教委领导重视,又有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省教委也把侧重点放到了劳动技术教育上,这就给我们深入开展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市场经济适应型人才指明了方向,指明了出路。
1、必须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把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市场经济建设人才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社会、家庭对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思想认识,是我们加强劳技教育的前提条件,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解决,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转变升学第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变重才轻德的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首先,我们的教育行政干部,教育工作者,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必须从旧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认识误区,重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加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其次,要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劳动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劳动教育与培养本地经济建设人才的关系,使社会和家长扭转偏见,取得共识,自觉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只有这样,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只有这样,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才能找到根本出路,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调发展。
2、必须尽快理顺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教育行政部门主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管理体制。
真正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课程上有人教。
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教育科研形成系统。
3、切实加强劳技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劳技课师资队伍。
我们要继续总结和推广我市“一改、二派、三兼、四聘、五培训”的劳技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使这支队伍不断壮大。
一改:就是结合本校实际,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技课,实行定编、定岗。
如小学的自然、美术,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可改教手工、制作、剪纸、家电维修、机械加工、自行车修理等。
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的主渠道。
二派:就是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直接选派,或从农民中专、职业高中、电大或自费大专对口专业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专业教师。
辉南县、集安市、柳河县就是采取这种办法,解决了部分劳技课师资。
三兼:就是让一部分有专长的文化课教师、小学班主任兼任劳技课教师。
适当调整他们的工作,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上好自己所兼的劳技课。
四聘:就是面向社会聘请具有某些专长的人员,能工巧匠作为专业课教师。
各县(市)区普遍采用这种作法,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柳河县和平中心校,从乡农广站聘请技术员作劳技课教师,他发挥专长、自编教材、传授人参和药材的栽培技术,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学校壮大了经济,同时幅射了全乡,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五培训:就是积极开展对劳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主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举办脱产班、短训班,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教研会、开展评选优质课、优秀任课教师活动等途径和方法,提高劳技课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柳河县劳技课教师培训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保证了劳技课的质量。
4、加强劳技课教材建设,在“一纲多本”的原则下,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乡土教材,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坚持“一纲多本”的原则,以省编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结合我市的经济发展实际,本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自编与引进结合,省统编与乡土自编结合的精神,编写好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门类、不同形式的自编乡土教材,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柳河县近几年大力发展黄烟,为此,柳河县教育局组织人力编写了《烤烟的种植管理与加工》的教材,较好地配合了种烟大战。
5、下大气力,加强劳技课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劳技课教学设备、工具,使书本知识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的基地和场所,配置必要的设备、工具。
近年来,我市各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挖掘内外潜力,广泛开辟劳动基地。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内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劳动课专用教室。
全市现有校内基地130个,劳技专用教室57个。
柳河县驼腰岭中学建立了校内缝纫教学和家电修理教室,为小镇培养了一批小承衣、小家电修理师傅。
辉南县永康中学在校内建蔬菜大棚,建养渔场,建加工厂,配合本乡经济建设开设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型人才。
(2)利用校办工厂、农场,创造条件安排学生进厂劳动实习。
这一点农村中小学更为突出。
柳河县、集安市、通化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3)实行厂校挂钩,一厂带一校,军民共建等形式,借助社会力量,开辟校外基地。
柳河县、辉南县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利用“一沟一坡”自然优势建立参场、林场、农场、果园、药园、饲养场等立体劳动基地。
集安市和柳河县的农村中小学多采用这种途径。
集安市政府还提出了“三个半”的目标,即每生半分地、半帘参、半亩林,这种形式既解决了学生的劳动实践,培养了本地人才,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育人、创收双丰收。
(5)利用家庭庭院,开辟家庭劳动基地,把劳技教育延伸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