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空间数据库设计书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抽象,最终形成空间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所需的模型。
具体是对需求分析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地理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各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总的全局视图,形成独立于计算机的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与具体的DBMS无关,结构稳定,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包括实体、联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
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
本设计书中的E-R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E-R模型
2)逻辑设计
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转换规则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
的数据模型的过程,即导出具体DBMS可处理的地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或外模式),包括确定数据项、记录及记录间的联系、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等。
导出的逻辑结构是否与概念模式一致,能否满足用户要求,还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价,并予以优化。
2.1要素分类
我们制作、统计的地理信息数据应该提供准确、可靠、经得起专业部门检验的地理信息,这就要求测绘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应该有一致的地理要素的定义和分类体系。
依据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将地理要素分为了地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
2.2 数据层设计
GIS的数据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逻辑关系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
专业数据层,原理上类似于图片的叠置。
在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时,往往只需要若干相应图层的数据。
数据层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数据的专业内容和类型进行的。
数据的专业内容的类型通常是数据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
如需考虑两类物体共享边界(道路与行政边界重合、河流与地块边界的重合)等,这些数据间的关系在数据分层设计时应体现出来。
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其应用功能相同,在分析和应用时往往会同时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反映出这样的需求,即可将这些数据作为一层。
本设计书中的数据层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层设计
2.3关系数据表
本设计书中的关系数据表如表3-表6所示:
表3 行政区表
表4 区域界线表
表5 人口情况表
表6 关系表
2.4 图层属性结构设计
属性数据是对人口信息的详细描述,其表达方式是字符串、各种代码或统计数值等,在数据库中占很大的比重,也是数据库处理的主要对象。
属性数据为人口信息管理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主要包括人口分布数据、人口增长数据等。
3)数据库建立流程
数据库建立的一般步骤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入库要素的选取、图形数字化、坐标变换、属性数据整理编码与输入等一系列过程。
图2 数据库建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