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第二章景观格局及其演变一、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一)大地构造1.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的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二)地势⒈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⒉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东部平原和丘陵⒊地势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三)地貌组合1.基本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和高原是主要)2.主要山脉:3..四大高原:名称位置和省、区范围海拔主要特征青藏高原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1000米左右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1000-2000米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名称位置与范围海拔主要特征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1000米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500米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一)季风环流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显著。
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期。
2.我国主要季风环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季风环流主要有: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夏季为亚洲低压形成的东南季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
⑴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分布的影响: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的。
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
海陆温差大,季风明显。
⑵行星风带位置季节转化对我国季风的影响冬季,我国主要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笼罩全国,盛行西北季风;夏季,西风带北移,我国在大陆热低压控制下,副热带高压北移,盛行偏南风。
⑶青藏高原对我国的影响在冬季,高原温度较低,周围温度较高,形成下沉气流,从而加强了地面高压系统,是冬季风加强;在夏季,高原相对于周围自由大气是一个热源,加强了高原周围地区系统,是夏季风加强,另外,西南季风沿横断山脉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季风。
(二)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把冬季风分化为两支:一支形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 10 月,次年 4-5 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2)屏障作用: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最明显的地理格局影响就是:导致我国众多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或东南方流,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关系。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让我国东部的气候更适宜,因为它的存在我国东部就变成处于高原和海洋之间,这样格局是好的地理气候格局。
夏天吹东南季风没有阻挡。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能有效制止西南季风北上,这样会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带来丰富迎风坡降雨。
(三)水热结构1.气温与温度带我国版图纵跨赤道,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
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1)冬寒冷夏暖热: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
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3)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4)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2.降水与干湿地带:(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800mm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碦拉山、冈底斯山(2)受地形影响显著: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华北——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4)降水变率大(季风性气候导致)三、自然地带(一)土壤—植被地带1.土壤地带:(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秉承东西向伸展,西侧之抵横断山系。
(2)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植被地带(1)植被水平地带: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
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
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
(2)植被垂直带:3.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1)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2)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3)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4.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1)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2)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二)地表水的自然地带分异1.水系与流域特点内容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水量丰富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水能蕴藏量大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2.河流径流地带(1)年径流深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全国可划分5个带:800mm以上:丰水带(相当于亚热带)200—800mm:多水带(北亚热带地区)50—200mm:过渡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10—50mm:少水带(草原和荒漠地带)10mm以下:缺水(荒漠地带)(2)影响因素:气候、植被、土壤等①东部季风区呈现纬度分异(季风气候)随经度变化(东亚季风影响)地形抬升影响3.不同自然带的水系发育水系网的功能是承泄流域中由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水系又是径流对流域地表进行侵蚀的产物。
(1)常流性河川水系密度取决于地表径流丰沛程度。
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常流性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分异明显。
华南、华中地区水道频率最高,向北逐渐减小,在华北达到最低值,进入东北又逐渐加大;四、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一)土地利用(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1.空间格局(1)耕地分布不均衡(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兴安岭与南方山地丘陵(3)草地分布在中西部,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4)中国城市分布特点:一是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二是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三是集中于海拔小于500m 的丘陵、平原区;(二)土地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1)用地类型结构的变化(2)空间分布的变化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中国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分原则①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④自然生态原则2.行政区划的演变3.现状(1)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2)333个地级行政区第七章中国的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的特征(一)自然灾害及其分类1.定义: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情况。
2.分类:(1)按发生及持续的时间:突发性灾害和渐发式灾害;(2)产生的原因分:自然灾害、环境(生态)灾害与人为灾害;(二)灾害系统1.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三)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种类多且灾次频发2.灾情严重3.地狱差异大二、中国综合自然灾害1.孕灾环境与自然致灾因子2.承灾体与灾情(1)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基本特征: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②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次一级环带分布;③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