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颜元教育思想(2015.5.18)
第九章 颜元教育思想(2015.5.18)
人物评价
梁启超:‚博野颜元,生于穷乡,育于异姓, 饱更忧患,坚苦卓绝。其学有类罗马之‚斯多 噶派‛。其对于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 ‚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 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其间有人焉举 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 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 动。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 ‚现代的‛。
一、生平
1.发蒙教育与众不同: 杂
习骑、射、剑、戟; “究天象、地理及兵 略”,精战守机宜; 通医术; 长术数。
一、生平
2. 学术思想变化 过程
24岁时,陆王“心 学”; 26岁时,程朱“理 学”; 34岁尧舜周孔之道。
一、生平
3. 毕生从教
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 达100多人。 高足李贡(1650 —1733年),继承和发展 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 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颜元一生不以著述为事,其主要著述为《四 存编》、《习斋记余》。
术史》)
结语
注重 “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 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 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在当时确有令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颜元尽管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 观点,但仍然是局限于古代的思想武库,不可 能提出新的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主张来。在颜 元去世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 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才开始走向瓦解。
结语
中国实学研究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登记, 1992年10月成立的全国性 学术团体。本会以“实事求是”的理 论为指导,团结、组织海内外热心实 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专家学者和 政策决策者,以 “实心”、“实理” 办“实事”,反对照搬书本,空谈 “玄理”,不务实际,“兴利除弊” 的改革精神为核心理念,以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为研究目标,对中国和亚太 地区的实学思想及其相关的现实问题 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
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三、教育内容: “真学” “实学”
○内容(“托古改制‛ )——
“唐、虞之世,学治俱在六府、三事,外六府、三 事而别有学术,便是异端。周、孔之时,学治只有 个三物、外三物而别有学术,便是外道。‛(《颜元
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685页)
‚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 ‚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尚书.大禹谟》 “三物‛指六德、六艺、六行。( 《周礼.地官》)
二、教育目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批义礼对立观——
西汉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两宋理学家:‚命天理,灭人欲。‛ 颜元:‚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 而不计得鱼者乎?‛‚宋儒之学不谋食,能无饥乎?‛
(《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163页)
在他看来,“利”是“义”的基础,“全不谋利计功, 是空寂,是腐儒”。当然,“利”也不能离开“义”, 而且“利”必须符合“义”。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 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的命题。
‚六德‛为智、仁、圣、义、中、和;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
三、教育内容: “真学” “实学”
‚三事‛(‚三物‛) “真学” “实学”
○漳南书院的六斋——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 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 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结语
实学源于中国,流传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 家,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国际性学问。 中国实学传入朝鲜、日本后,与朝鲜、日本 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朝鲜实学 和日本实学。近代东亚还有过作为儒学(朱 子学,阳明学)别名的实学概念。这个实学 概念在当今日本社会基本上被遗忘了。这个 实学概念重视实心的部分,是和近代“实学” 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
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192页)
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 这可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 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 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习行”
颜元长期生活在农村,亲自 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后来虽 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但从未脱离劳动。 像他这样一生不脱离农业生 产劳动的著名教育家,在中 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教育目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批八股取士——
‚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 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 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 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 焚坑‛。(《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
版,691页)
二、教育目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颜元从宋弱、明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切感到宋明理学空 谈心性义理的危害。 “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空言虚文的教育其害有三 : 一是‚坏人才‛。即理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柔弱如妇 人女子,无经天纬地之才。 二是‚灭圣学‛。他认为理学家只从章句训诂、注解 讲读上用功,从而陷入了一种文墨世界,国家取士、 教师授课、父兄提示、朋友切磋,皆以文字为准,这 就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 三是‚厄世运‛。汉儒宋儒之学败坏了学术与社会风 气。
第八章 ‚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 敢下之笔‛———颜元“实学”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关于“实学” 的教育目的 三、“实学”的教 育内容 四、“习行”的教 育方法
一、生平 颜元(1635-1704年) 字浑然,又字易直,河北 博野人。因室名“习斋”, 学者称他为习斋先生。在 批判理学,提倡实学方面, 他的态度最为激进。
二、教育目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2.关于教育的作用—— “如天不废予,则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 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 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颜
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763页)
‚昔人言本原之地在朝廷,吾则以为本原之地 在学校。‛‚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 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人才为政事之 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集》,中华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人物评价
钱穆:“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 斋要为巨擘矣。岂仅于三百年!上之为宋、元、 明,其言心性义理,习斋既一壁推倒;下之为 有清一代,其言训诂考据,习斋亦一壁推倒。 ‘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 笔’(王昆绳语,见居业堂集卷八与壻梁仙来书遥遥斯世),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可以为习斋咏矣。‛(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
局1987年版,763页)
二、教育目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3.关于培养目的——
“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 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 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 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 臣‛。(《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768页) ‚庶几学则真学‛,‚真学不明, 则生民将永被毒祸‛。又说, ‚彼以其虚,我以其实‛,‚救 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颜
作业
1.重要概念:实学、颜李学派、六府、三事、 三物 2.关于颜元‚实学‛,谈谈你感兴趣的地方。 3.就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某一方面,分析 ‚实学‛与理学、心学的关系。 4.‚实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地方大学转型 研究。
参考资料
1.赵娟.论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传统儒家教育 哲学视野下的解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10年09期. 2.吴洪成;王月平.开创教育历史新风气的一代教 育家——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其现实启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3.张晓笠;赵占领;马欣.全国颜元思想文化研讨 会纪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 11期. 4.韩浩;石雷;李宁.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中颜元 思想的现代解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 09期.
二、教育目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批只专注“文墨世界”—— 在《寄桐乡钱生晓城》一文中写道:‚迨于秦火 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 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人而加甚 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 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 误苍生至此也!‛(《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439页)
413页)
四、教学方法:“习行”
35岁时,“觉思不如学,而 学不如习”,便将家塾之名 由“思古斋”改为“习斋”。 62岁规划漳南书院时,又把 讲堂命名为“习讲堂”。 ‚读书无他道,只需在‘行’ 字著力‛。(《颜元集》,中华书局
1987年版,623页)
四、教学方法:“习行”
他说任凭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辩几十次, 但‚总不能知‛,必须博拊击吹,口歌身舞, 亲下手一番,‚方知乐是如此‛,才真正知乐。 学习数学知识也同样如此,要‚学而必习,习 又必行‛,如果不练习,又不在实际中运用, 则‚入市便差‛。所以,他认为不和自己的躬 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无用的。
四、教学方法:“习行”
身体力行,坚持“力行”不断,直至59岁时,还感 到‚思一日不习六艺,何以不愧‘习斋’二字乎!‛ 重视“习行”教学法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 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对此,颜元自己说 的很明确:理学家“不学一事,而以诵读为学,以 能讲其所读者为明道,为大儒,是吾忧也。”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