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 物权法案例
案例分析
本案中A对房屋的取得是基于善意的目的,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并取得登 记,从表面看,该交易行为似乎符合了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条件。但是 我们应当注意到,本案审理中认定,被C的行为构成了合同诈骗罪,也就 是说,C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与公共利益是相违背的。根据《合同法》 第52条第(4)项的规定,C行为导致的房屋所有权装让违背公共利益, 其行为是无效的,因此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案例审判
(一)一审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C采用诈骗手段将B的房产出卖,侵犯了B的财产权益,在其被追 究刑事责任后,对B的财产损失,仍负有赔偿责任,但因B不要求C赔偿损失, 故不予处理。关于B要求确认买卖合同无效,收回房产证的问题,一审法院也 没有支持其这一主张。 (二)二审法院判决 宣判后,B不服一审判决,想二审法院提出上诉。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 为,A与C签订并“履行”的《房地产经济合同》,系C毛用上诉人B的名义与 A所签订,并非上诉人B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上诉人B的亦未委托任何人对诉 争房屋予以处分。故B与A之间无房屋转让的权利义务关系,C冒名“B”与A 签订并“履行”的《房地产经济合同》对上诉人B无法律约束力。沈阳市中级 法院最终判定,一审驳回B的诉讼请求,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A将 房屋腾空,按现状返还给B;B在A返还房屋的同时给付其装修费19 .8万元。
谢
谢
经
济
法
案
例
分
析
主讲人:次旺普赤Leabharlann 01案例介绍目 录
CONTENTS
02
案例审判
03
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沈阳市民A花了19.8万元从他人手中购买了一套房屋住了一段时间后房屋的 主人B却要求“物归原主”。双方对簿公堂,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查明, A购买的竟是他人非法占有的一套房屋。法院最终判决A将房屋腾空,按现状 返还给B,B则要给付一定金额的装修费。这套引起争议的77平方米住宅坐落 于沈阳市沈河区十纬路,原产权为B所有。后来,C冒名租用B的上述房屋, 用伪造的假房产证将B的房产证调换,叉伪造了B的身份证和户口证明。伪造 的证件与B出生年份及真正身份证号不相符。C假冒B的名义与A签订了房地 产经纪台同,以人民币19 .8万元的价格将B上述房屋卖给A,并在房产部门 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转让的相关手续。因此,A取得了诉争房屋所有权证。B发 现房屋已被A购买后,向公安机关报案。于是C被刑事拘留。沈阳市中级人民 法院判决,认定C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因该房一直由A使用, B后诉至沈阳市沈河区法院,要求A腾房。
案例分析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 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叫;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 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 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 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根据该规定,可以 分析出:我国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这与一般 理论上认为的善意取只适用于动产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