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一、选择题1.“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

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

”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A.历史传说B.真人真事C.亲身经历D.考古发现2.商鞅变法最能体现哪一学派的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3.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4.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行书5.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秦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说明商鞅变法后A.秦国国力增强B.分封制基本瓦解C.经济遭到破坏D.六国战斗力增强6.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西周推行分封制C.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7.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

下列人物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B.尧C.汉武帝D.成吉思汗8.有学者认为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已知道冶炼金属。

按照此标准,你认为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半坡时期B.夏朝C.商周D.秦汉9.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A.文献资料B.考古发现C.想象D.传说神话10.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A.河姆渡黑陶钵B.战国青铜牛尊C.战国农具D.秦半两钱11.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方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甲骨ト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西周历史12.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传说时代的人物是A.炎帝B.禹C.尧D.舜1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A.大运河B.万里长城C.都江堰D.灵渠14.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15.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A.尧B.舜C.鲧D.禹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A.分封制的目的B.分封的对象C.分封制的影响D.诸侯的权利17.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B.“非攻”“节俭” C.“以法治国”D.“仁政治国”1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诸侯争霸B.兼并战争C.百家争鸣D.统一思想1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

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20.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楚河汉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请问,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受了哪次战争的启发?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巨鹿之战21.汉字源远流长,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下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A.B.C.D.22.历史上商朝曾多次迁都,把都城迁到殷的是A.盘庚B.周厉王C.周幽王D.周平王23.下列远古居民中能够制造彩陶的是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元谋人D.半坡原始居民24.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A.周王室衰微B.经济得到发展C.发生政治改革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25.有一个旅游团在旅游的过程中,自主发起保护长城的活动。

导游关于秦朝长城的起止点有些模糊,你认为正确的是A.西起辽东,东到陇西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到咸阳,东到北京26.假设你生活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剑D.铁斧27.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政”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政”指秦之“暴政”C.“制”是指郡县制D.柳宗元的判断正确28.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结盟。

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并宣布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还特加优惠,在接受胙(祭肉)时免于下拜,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这说明A.齐国积极发动兼并战争B.周王室力量大大衰微C.齐采取了联横外交政策D.周王室支持诸侯争霸29.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30.“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该材料反映了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措施C.商鞅变法的性质D.商鞅变法的影响【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黄帝对于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而皇帝生活的年代,历史上称之为“传说时代”,因此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是历史传说,所以答案是A。

2.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变法设立郡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主张的实施,故A符合题意。

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解析: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为贵”“亲仁善仁”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故选B。

4.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商朝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小篆出现在秦朝,隶书、行书出现时间晚于小篆,排除B、C、D,故选择A。

5.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增强,陆续攻占了其他诸侯国家的城市,故A 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6.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从图中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是中央皇帝之下的官员,地方上有郡守和县令,就应该知道这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的秦朝,故选A。

7.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黄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人文初祖”,而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A选项符合题意;尧,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B选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西汉鼎盛时期的皇帝。

C选项不符合题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国。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已知道冶炼金属。

”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时期已经知道冶炼金属青铜器,所以C符合题意。

半坡时期、夏朝时期还没有文字可考,AB不符合题意。

秦汉朝代在商朝之后,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D解析:D【解析】【详解】据课本所学可知,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 D符合题意。

ABC项不是了解题干内容的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0.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黑陶钵能了解原始农耕生活,A符合题意。

战国青铜牛尊、战国农具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不是原始农耕,BC不符合题意。

秦半两钱反映的是秦朝的经济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B解析: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与黄帝一起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人物都不是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符合题意。

AB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黄河水患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

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可知,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分封对象,B符合题意。

AC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主张依法治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成立的稷下学宫,在这里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