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 四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 四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四一词多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1.请写出下列成语中“穷”的含义。

①穷形尽相( )②穷兵黩武( )③穷凶极恶( )④日暮途穷( )⑤穷乡僻壤( )⑥穷且益坚( )2.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______________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____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2.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________________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________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________________二、注音释义3.请写出下列成语中“穷”的含义。

①穷形尽相()②穷兵黩武()③穷凶极恶()④日暮途穷()⑤穷乡僻壤()⑥穷且益坚()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2.告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③告之于帝3.盛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请其矢,盛以锦囊4.困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②智勇多困于所溺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5.微①祸患常积于忽微②其文约,其辞微③微斯人,吾谁与归6.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其皆出于此乎7.而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及凯旋而纳之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8.以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可以知之矣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④而皆背晋以归梁9.与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与尔三矢5.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②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5.兵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收天下之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9.及①非及乡时之士②及至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12.遗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6.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②因厚赂单于③王者必因前王之礼2.坐①副有罪,当相坐②停车坐爱枫林晚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④安步以当车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为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③皆为陛下所成就5.及①此必及我②前以降及物故③及还,须发尽白6.会①会武等至匈奴②会论虞常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④长风破浪会有时⑤乃中《经首》之会7.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汉亦留之以相当③空以身膏草野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三、选择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B.具告以事以待大王来C.臣死且不避且为之奈何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今者有小人之言8.下列各句中的“是”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浑身是胆B.敢不唯命是听C.是古非今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9.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0.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A.顷之,未发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夫晋,何厌之有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舌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13.下列各组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郯子之徒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守拙归园田而其归书也必速B.对酒当歌木兰当户织C.性本爱丘山性相近,习相远D.山不厌高学而不厌1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⑤/③④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欲因此时降武C.见犯乃死,重负国使牧羝,羝乳乃得归D.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1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知止而后有定B.见贤思齐焉焉能治之C.若火之始然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D.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20.下列句中的“尔”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参考答案1.答案:①尽②用尽③极为④尽了⑤偏僻的⑥处境艰难解析:2.答案:1.①边邑;②以……为边邑;③鄙陋、见识短浅;④粗俗、未开化;⑤轻视、看不起A.“鄙”的本义是“边邑”。

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阝”放右边,表示“邑”。

B.“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①台阶;②拜官授职;③修治、清理;④清除、废除、除掉、去掉;⑤过去、逝去A.“除”的本义是“台阶”。

“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阝”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解析:3.答案:①尽②用尽③极为④尽了⑤偏僻的⑥处境艰难解析:4.答案:1.①归顺;②返回2.①祭告;②告诉;③上报,报告3.①兴旺,旺盛;②把东西放到器皿中4.①围困;②被困扰;③困顿5.①一寸的百万分之一;②精微,微妙;③没有6.①副词,表示祈使语气;②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表示状态的作用;③代词,他的;④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或许”7.①连词,表转折,但是;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并列8.①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②介词,凭借;③介词,用;④连词,表并列9.①和;②给解析:5.答案:1.①险要的地势;②坚定,坚决;③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屏障2.①沿袭;②凭借3.①丢失,损失;②逃亡(的军队);③使……灭亡4.①统领、统率;②制服;③控制;④规定;⑤规模5.①军队;②兵器6.①政策;②马鞭子7.①招致,招引;②取得,得到8.①结构助词,的;②指示代词,这;③代词,指秦孝公9.①比得上;②介词,等到……时候10.①北方,此处用作状语,在北方;②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11.①制度;②衡量;③揣测,估量12.①遗留;②丢失13.①吝惜;②爱护解析:6.答案:1.①通过;②趁机;③沿袭2.①治罪;②因为;③座位3.①相抵,相当;②判处;③对等,比得上;④当作;⑤抵挡,挡住4.①担任;②替;③与“所”连用,表被动5.①牵连;②和;③等到…时候6.①适逢,恰巧;②会同;③聚集;④一定,应当;⑤节奏7.①凭借;②连词,表目的;③介词,拿,用;④在……时候解析:7.答案:A解析:两个“因”都是副词,“趁机”的意思。

B项,前者是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

C项,前者是连词“尚且”,后者是副词“将要”。

D项,前者是动词“到”,后者是助词“的”。

8.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是”与D项中的“是”都是代词,译为“这是”。

A项中的“是”是判断词;B 项中的“是”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C项中的“是”为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

9.答案:A解析:A项,皆为副词,本来。

B项,①介词,拿、用;②连词,表修饰。

C项,①介词,对;②介词,在。

D项,①连词,却;②连词,表并列。

10.答案:D解析: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变成偏正结构。

11.答案:B解析: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

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12.答案:B解析:B项为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