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_汪振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_汪振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月号下(总第409期)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业提供信贷担保。

开展双边和多边协商和会晤机制,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机制,为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供良好环境。

3、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

通过多方磋商,适时地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促成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立。

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以消除贸易和投资的障碍为前提,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区域内的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达到跨国界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的最佳配置。

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会提升本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

4、以政府扶持为基础的关税同盟。

由于各成员国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国内部的市场机制发展程度普遍较低且水平不一,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规范化建设滞后。

其次,目前成员国间关税的平均税率较高,且由于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存在着几个次区域组织,不同国家间的关税水平参差不齐。

总的来看,由于1998年建立了中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建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四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贸易制度和统一关税的关税同盟。

相反,新疆在与以上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中就受到规则不统一和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

由于本区域内我国在纺织、机电和化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将限制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

因此,建立整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税同盟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各国规模化生产的潜力,提高每个国家的生产和配置效率。

此外,由于各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国内都没有产生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跨国企业,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国家间的民间贸易和投资只局限在低风险、小额和短期的项目上。

据中亚各国主管部门的统计,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逾千家,但生产规模很小,经营效果不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就有必要加强制度和规则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并承担起那些具有前景但是风险高、资金量大的合作项目。

可以说,在目前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建设落后、企业自生能力差、还存在各种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关税同盟,完善和发展政府主导的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民间贸易和投资才会跟进和繁荣,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论证丰富了当前学术界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

但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收敛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文献进行梳理,并给予述评。

希望对当前有关研究和政府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俱乐部收敛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经济学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仍越来越大。

本文将依据经济增长收敛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收敛性研究进展经济增长收敛研究最早始于Ramsey(1928),其后,Abramovitz (1986)和Bau -mol (1986)等进行了创导性的探索,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推向了高速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

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来,围绕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关于收敛性的论述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amsey (1928)、Solow (1956)、Swan (1956)、Cass (1965)等;二是新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omer P.(1990)以及Barro 和Sala-I-Martin(1995)等。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可追溯到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Frank Ramsey (1928)的“储蓄的数学理论”,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则反映在哈罗德(Harrod ,1939)和多马(Domar ,1947)的著作中,但对现代增长理论的影响不大。

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技术进步论为中心的索洛-斯旺增长模型(1956),此模型突破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

其后,Swan (1956)、Cass (1965)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作了完善和扩展,并在Ramsey 最优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Ramsey-Cass-Koopmans 最优经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文/汪振祝凤文经济/产业18DOI:10.13665/ki.hzjjykj.2011.02.016CO-OPERATIVE ECONOMY&SCIENCE增长理论,从而完整地建立了经典的新古典增长收敛模型。

此后二三十年理论界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直到Mankiw、Romer D.和Weil(1992)引入人力资本建立著名的MRW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才得到显著的发展。

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质疑,导致收敛性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罗·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为标志的新增长理论,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既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又将其看成外生变量排斥于增长模型外的局限。

新增长理论主要存在两个分支:一是引入广义资本的模型。

主要以Romer P.(1986)、Lucas(1988)为代表。

Romer P.(1986)继承了Arrow(1962)的基本假设,在1986年提出新增长理论模型。

认为从纵向考察各国的经济增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上升趋势;从横向比较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日益扩大。

而Lucas(1988)引入人力资本对Uzawa (1965)的最优技术进步模型进行扩展,且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Lucas(1988)认为经济不需要依赖外生力量,就能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二是引入有目的的R&D活动模型。

主要以Romer P.(1990)的知识溢出模型和Barro、Sala-I-Martin(1995)的技术扩散模型为代表。

Romer P.(1990)抛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引入有目的的R&D活动构造了著名的知识溢出模型,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Barro和Sala-I-Martin (1995)的技术扩散模型采用Spence (1976)的生产函数并假定两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最终预言了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

(二)实证研究综述。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是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间存在条件收敛,而新增长理论中的大多数都否认了收敛性的存在,从而导致二者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争论。

1、实证研究的开端。

真正从实证角度开始探讨收敛性问题的是鲍默尔。

在“生产增长,收敛和福利:长期数据显示了什么”一文中,根据7个工业化国家1870~1973年间的GDP数据,分析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情况,发现其相互之间的水平越来越接近。

还采用Maddison的数据对16个工业化国家1870~1978年的人均数据加以回归分析,认为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非常明显。

同时,使用1950~1980年的人均产出数据,表明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间存在明显的收敛,但不发达国家没有收敛趋势。

但Delong(1988)通过两个疑问来证实鲍默尔研究收敛结论可能存在问题:一是模型中实证样本的时间跨度太长;二是实证检验误差太大。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认为所得出收敛现象是不准确的。

同时,Delong在鲍默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无偏样本,在加入7个新样本(阿根廷、智利、德国、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和减去日本后,收敛性几乎下降了一半。

在纠正选择误差和估计误差后,Delong的计量分析认为不存在收敛现象。

而Baumol承认自己样本选择的错误,但认为其结论没有错,随后进一步明确了俱乐部收敛概念,将72个国家按收入水平分组,仍得到了组内收敛的结论。

2、实证研究的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收敛性研究的拓展,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取得显著成果的有Barro和Mankiw的从绝对收敛过渡到条件收敛。

Barro等(1991)在对绝对收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模型的改进,发展了相对收敛的形式。

在否定假设各国具有相同的经济稳态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美国各州、西欧各地区和OECD各国的98个国家集合。

结果显示:在所考察时期美国各州、西欧各地区、OECD各国分别呈现显著收敛态势,而且收敛速度均为每年2%。

但没有证据表明收敛是样本数量为98的各国家集合的一种增长态势。

Mankiw等(1992)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蕴含的是有条件的收敛思想而非绝对收敛思想。

在考虑对各国均衡状态产生决定性影响因素后,对三组不同国家样本集合的可能收敛态势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与Barro研究类似的结论:各国均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并非一致,各国均衡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对于数量较大,经济收敛只能是某种有意义上的条件态势而非绝对态势。

二、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对收敛性问题的关注主要从建国后开始,但真正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主要采用新古典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入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检验。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由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两大冲击对建国以来趋于收敛有重要的影响,大致以1965年和1978年为分界点,可将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格局分为两阶段:中央计划时期(1952~1965)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8)。

1、中央计划时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中央计划时期区域经济呈现弱收敛性,内地、沿海及东北的区域差距有所缩小。

研究者对这一时期收敛的解释是,前两个五年计划在沿海和内地较为平衡布局,对内地的工业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但魏后凯、张胜等利用1952年以来各省份的人均GDP数据,对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性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绝对收敛经历了相当大的波动,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2、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