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综述逻辑起点问题有关文献,提出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并对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任务意义等的区别,对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认识角度”、基本矛盾、“细胞”或“细胞形态”、“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联系,乃至逻辑起点为什么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等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逻辑起点;抽象;理论体系;知识整合;认识过程随着国内各学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逻辑起点问题日益成为各学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极大的重视,并纷纷对各自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笔者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时看到,仅1994年以后就有443篇学术论文在题目中包含“逻辑起点”这一概念,涉及教育科学、环境科学、伦理学甚至反恐等多个方面,理论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但这些文献对逻辑起点的确定方法颇不统一,显现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笔者就此将目光转向哲学或逻辑学对“逻辑起点”概念内涵问题的专门研究,发现此类文献屈指可数,逻辑起点的概念、逻辑起点对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机制、选定逻辑起点的方法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说明。
就此,笔者试图从相关文献和进一步的推论中找到逻辑起点的概念实质,进而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做出诠释,寻求选定逻辑起点的更加明确、便于操作的方法。
1.相关研究综述1.1学科逻辑起点研究情况研究者们在对各自学科逻辑起点的讨论中,对“逻辑起点”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大体有三种态度:1.对概念问题避而不谈,直接讨论具体问题。
2.援引黑格尔、马克思相关文献的论述或其他学者在此类问题中的推论,但主要说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不涉及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问题,如瞿葆奎[1]、何克抗[2]。
3.作者根据有关论述或本人的理解对“逻辑起点”的概念做出概括。
其中第三种情况中,多数从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出发提出概念描述,如韩建新[3]认为逻辑起点是“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它是对象领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但这种抽象又不超出它的对象领域并且包含了对象领域全部矛盾的萌芽”。
但这些研究在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研究起点、认识起点、研究对象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认识上各有不同,郭元祥[4]指出“认识起点、研究起点与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同一的”,赵嵘[5]则在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问题上得出了两者并不同一的结论,王海兵等[6]也从方法上提出“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何克抗[7]则在文章中显现出将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同起来的倾向,可见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急需明确的问题,唯此才能有效说明逻辑起点的概念。
此外,对逻辑起点作为“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等描述目前缺乏明确解释,除少量哲学文献外,基本处于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进行转述、复述的水平,未能用现时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逻辑起点做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说明。
1.2以“逻辑起点”本身为主要问题的研究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四篇文章专门针对逻辑起点问题本身展开研讨。
其中冯振广,荣今兴[8]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逻辑起点的有关论述开始,结合马克思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确定和列宁的有关论述,对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做出归纳,认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即:1.起点是最抽象的东西。
2.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
3.起点是构成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
4.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
5.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一致的。
但该文主要是对经典文献的整理,除以上描述外,并未对逻辑起点的特点做出更为确切的定义或说明,如谈到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时认为:“所谓‘最简单的东西’,是指不能对它再进行分割的东西。
不过,简单和复杂是相对的,这里的简单,是指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商品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不是说商品这个现象是世界上最简单的现象,已经不能对它再进行任何分割了。
”那么,为什么“商品”在《资本论》中具有不可分割性呢?——也就是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不可分割性”的问题,作者恰恰没有对这个特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做出回答。
西子微色·阿错[9]基于“认识活动辨证运动”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研究逻辑起点的本质和确定方法,提出:“认识角度是认识活动主客体矛盾统一的必然产物,是认识活动之主体出发点与对象切入点的对立统一,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对象的必然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
”而关于认识角度,该文认为:“当认识活动之主客体联结开始之际,主体的全部潜在认识结构、与关于对象的旧有知识和现实正在提供的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材料,这两方面亦开始相互关涉并初步形成矛盾系统(相应于认识角度,不妨将其称之为‘角度背景’),而当面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时,这个角度背景的内在因素像散漫的铁屑忽然受磁化一样开始有序地建构起来;一方面这个‘角度背景’其内在矛盾体系中的某因素突现成为主要矛盾(表现为显性角度),与此同时全部角度背景因素以此主要矛盾为主导,有机联系相关建构成为一个复杂有序的潜在的矛盾体系(表现为潜在角度),于是产生了这个显性角度与潜在角度统一的具体的认识角度。
”不难看出,除将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做出同一的理解外,该文根据主体对客体(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通过“逻辑起点”和“认识角度”的术语代换,将逻辑起点和主体的认识结构、旧有知识和新的认识材料构成的矛盾联系起来,认为逻辑起点是认识活动中显性角度(主要矛盾)和潜在角度的统一,也就是说,逻辑起点是将主要和潜在矛盾统一起来的一个“角度”。
如果作者能够更进一步说明这个角度有哪些其他的特征?这个角度统一各种矛盾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则以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为线索对逻辑起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更加明确。
彭漪涟[10]基于冯契关于以“原始的基本关系”为依据确定逻辑起点的思想,直接面向逻辑起点的确定方法,努力对列宁以“细胞”或“细胞形态”为依据的逻辑起点确定方法做出补充。
应当承认,“细胞”或“细胞形态”之说代表了一代导师的深刻理解,存在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但作为一种比喻的说明,拿到实践、操作层面去应用就显得不够确切,需要进一步的剖析。
彭漪涟对冯契观点的转述和论证显现出面向实践操作的努力,其努力方向值得肯定;而且在对比中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和西子微色·阿错的“认识角度”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究竟逻辑起点是构成关系的各因素中具备何种特点的因素?或者,如果认为基本关系本身就是逻辑起点。
那么,基本关系成为逻辑起点的方式是什么?对彭漪涟的观点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应当是必要的。
蒋关军[11]就逻辑起点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展开说明,对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的认识与韩建新大体相同,对逻辑起点特点的认识也基本上是对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的援引,限于篇幅不做详细介绍。
此外,胡中锋[12]在“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述评中否定了多逻辑起点的观点,同时指出“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为科学时,才有逻辑起点问题。
”“凡带有价值观的学科,都没有逻辑起点。
”并质问,人们认识的逻辑起点的规定性“是从《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概括出来的,而《资本论》只能说是经济学的一种理论体系,那么,它的逻辑起点是否是公认的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吗?另外,我们能否将《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规定性类比为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规定性呢?”1.3简要的反思从这些相关研究和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论述中可以看出,关于逻辑起点的概念,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基本可以确定下来:1.3.1逻辑起点是概念——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概念术语,而且要求这个概念是“物”的概念[13],既不是关系,也不是矛盾,更不是问题,而是在这些关系、矛盾、问题中的一个物的概念,是一个以“关系”和“矛盾”为实质的“物”的概念,否则就没有办法解释马克思不用“买卖”关系、矛盾或问题作为逻辑起点,而是使用“商品”作为逻辑起点的先例。
进一步研究应当关注的是这个概念的规定性问题——如这个概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个概念同关系、矛盾、问题的内在联系如何?1.3.2对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的规定性不仅需要援引经典的描述,而且需要对经典描述进行诠释,说明为什么“最简单又最抽象”、“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一致的”、“起点和终点是辨证同一的”,说明什么是“细胞形态”,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一致的理解。
笔者认为,只有首先对理论体系的准备和构建过程的一般机制形成足够的认识,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反思诸如逻辑起点的概念和作用问题,才能获得选定和确立逻辑起点的一般方法,我们也才能够对逻辑起点如何能够意味着“最简单最抽象的发轫”、逻辑起点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等问题形成实质性的认识,才能从有关研究者的不同角度对逻辑起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力争达成一致理解。
2.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逻辑起点的概念理论——“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随后对它进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把这种理性认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为一个严整的体系,从而形成理论。
”[14]这段文字其实仍然是对认识过程的抽象描述,如果要解决逻辑起点及其同相关概念的关系问题,则有必要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加精细的说明:2.1“实践需求-研究起点-基本问题”是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准备主体对客体(研究对象)的认识总是从对特定问题的解答开始。
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是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认识的基本形式。
在认识发展过程中,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分化形成问题群。
问题的分化过程显现出认识的发展路径。
2.1.1问题群中直接指向实践应用需求的部分主要概括为学科的研究目标或意义、任务等,实践应用方式方法的研究结论则应归入方法论范畴,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这些直接指向现实需求和实践应用的问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实践,由于需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类问题是研究起点的根本来源和主要来源,往往研究起点就是这类问题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
另一类来源于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演绎,这类问题的研究构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1.2研究人员最先遇到并着手解答的问题成为研究起点。
研究起点受研究者的知识背景、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个体差异性。
随着对作为研究起点的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问题被不断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形成按树状分支结构组织的问题群。
在这个分解发展的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解答都依赖于一个更具有基础意义的问题的澄清,从而形成了不断探询基础的深入发展过程。
2.1.3对整个问题群具有基础意义的问题成为基本问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关注研究对象是什么、基本过程和特点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