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壮族风俗

壮族风俗


(六)回门:新婚第三天,新娘早起 挑井水倒入厨房水缸中,办一桌酒席, 请家族近亲、村老、厨师们入席,新 娘领送亲者向入席客人一一敬酒表示 感谢。另外,婆婆给新娘带上粑粑、 酥肉等物回娘家送给族亲、后家。 (七)婚后礼俗:解放前,壮族盛 行婚后女子“不坐家”的习惯,即婚 后第三天回娘家,仅在家忙、节日, 由婆婆或丈夫的弟妹接回,在婆家住 上。农忙过后即返娘家。婚后新郎仍 睡婚前的小床铺,新娘回家夫妇才能 同床几天,妻子在娘家,丈夫每隔一 段时间带着礼物到岳母家看望媳妇, 住上一、二宿,无与妻同房之俗。女 方要等到怀孕之后,才回去男家住。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新娘“不 坐家”的习俗逐渐减少。有的地方已 破除“不坐家”的习俗。
建筑
建筑
木楼上面住人, 下面圈牲畜。无 论是什么房子, 都要把神龛放在 整个房子的中轴 线上。前厅 用 来举行庆典和社 交活动,两边厢 房住人,后厅为 生活区。屋内的 生活以火塘为中 心,每日三餐都 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喜欢依山傍 水而居。在清山 绿水之间,点缀 着一栋栋干栏式 木楼,这就是壮 族人民的传 统 民居。
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 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 式各异 。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 等。
村民比较 喜欢聚集 一起,房 屋一间挨 着一间
村落远观图
服饰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 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 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 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 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 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 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 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五)成亲:师宗壮族举行婚礼首先要择吉日吉时,吉时良辰一到,唢呐齐奏,鞭 炮齐鸣。男家张灯结彩,新婚对联贴满门框,堂内挂满亲友关的贺喜彩对,香烟缭 绕,宾客满堂,新娘由陪娘伴随,一对接亲小丫(姑娘)领路,送亲的八对或十对 小丫拥进新郎家,进大门时,男家放火炮欢迎,并给新娘锄头一把、葫芦一个拿进 新屋。给锄头表示勤劳致富,葫芦表示多福多禄,白头到老。当天拜天地入洞房, 但新婚三夜新郎不能与新娘同房,由陪、送亲的姑娘与新娘同房共枕。
铜鼓节
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南方濮、越人 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 多年历史,古时是传递信息、发布号 令的重要工具,也是祭祀、赏赐、进 贡的重器,还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铜鼓涉及矿冶、铸造、声学、历史、 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考古学、 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 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 今广西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 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 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还仍 然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它伴 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 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 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 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 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 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 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 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 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 等地举行歌节盛会。传统节日从此 焕发了青春,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 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广西旅游, 你就有机会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况。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 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 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 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 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 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 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 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 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 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 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 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 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
在 三 月 三 这 天 人 们 还 抛 绣 球
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 聚集在歌墟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 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 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 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 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 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正式场合应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
各 具 春 秋 的 壮 族 服 饰 令 人 羡 慕 不 已
壮族百姓在一般节日 穿的服饰,朴素而大 方
婚俗

师宗壮族婚姻按传统习惯大体可分为提亲、定亲、接亲、送 亲、成亲、回门等婚礼过程。
(一)提亲:首先需聘请口才好、能 说会道的已婚男、女(未离过婚、未 死过配偶、儿女无夭折)两人。提亲 由两位媒人带着两包红糖、两瓶酒到 女方家说亲。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 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 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 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 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 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 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 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 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 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 节”或“三月歌圩”,是壮 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 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 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 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 为最隆重。
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 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 球,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 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 “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建筑、服饰、婚俗、 铜鼓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 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古代越人“巢居” 干栏,迄今有的壮族住房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古 代越人尚铜鼓,今天壮族地区发掘和发现的铜鼓已达数百面; 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近代壮族民间还残存着这种巫术。 在语言方面,壮语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古代越 人壮语称“布越”,而今居住在文山州丘北、富宁等县的壮 族仍称“布越”、“布雅依”,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 的族源关系,当是云南壮族的先民。据史籍记载,云南壮族 很早就居住在今文山及邻近各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许 多地方志记载云南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 我主要介绍建筑、服饰、婚俗、蛙婆节、铜鼓节和三月三 歌节这六个风俗。
以上就是我们对壮族文化的一些认识,做 得不够好,比较通过这个幻灯片 大家也能对壮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使得 壮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邪 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 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通 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 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 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 的文化遗产,广西花山崖画上也绘有壮族先民 围着铜鼓欢呼雀跃的舞蹈图象。新中国成立后, 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 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鼓 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定亲:先由所聘媒人带着鸡一对, 酒、肉、糯米各四、五公斤,定婚礼 钱20元左右,到女家定亲。近几年礼 物、礼钱倍增。
(三)接亲:在结婚的头天,男方应按吃 小酒时商定的彩礼备齐——猪肉攻、八十 公斤,白酒四、五十公斤,饵块五十余公 斤,币200元,送到女方家,并由媒人领 着对身着盛装,手提着酥肉等物的漂亮姑 娘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要请新娘的姨妈、 姑妈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喝了酒,要给 敬酒者“奶水钱”,钱尾数也要带六。
(四)送亲:送亲要有陪娘一对。陪 娘的条件是外表美丽且兄弟姊妹多,若已 婚要未离过婚、未怀孕的。新娘的同伴要 挑好歌手。参加送新人越多越好,一般 8——10个。新娘着装依支系不同而有别, 五龙、高良的白沙族,新娘身着兰靛等色 的盛装,佩戴的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 均系银白色的;黑沙族新娘则上身穿用银 镶饰价值四百多元的上衣,下系百褶长裙, 肩披银坎肩。陪娘也需与新娘一样打扮。 新娘出门不能哭,哭了将一辈子受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