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课件
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什么是百家争 鸣?百家争鸣的局 面是怎样形成的?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主要 指哪些学派?各派 代表人物有哪些?
自主学习
学派 代表 人物 时期 代表作或 言 论 思想 仁、礼、德政
孔子 春秋 《论语》 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仁政、主张“民贵君轻”、重视 战国 《孟子》 人的作用、做人要有骨气 战国 《荀子》 “以礼治国”
二、百家争鸣
1、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崩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阶级条件:“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想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 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
2、孟子的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的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万世师表,仁政德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对当时: 思想解放,文化繁荣 对后世: 智慧精华,惠泽中外
5、老子的思想
春秋时思想家,道 家创始人。一说即老 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 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在东周首都洛阳担任 “守藏室之史”(等同 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 馆长)。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老子之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思考:你认为老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吗?
6、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道” 的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 无为。 他认为得道的方法为 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 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 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 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 活,以达到天地万物为一 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的庄子
7、集大成者--韩非子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 法常可”、“世异则事 异,事异则备变。”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 律行事;②“参验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之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 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春秋 《道德经》 朴素的辨证法、“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法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非攻、兼爱、举贤、节俭 兵家 孙武
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春秋《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孔子生平 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年 鲁国人。春秋 末期鲁国人, 思想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2)主张“礼”
3)主张“德政”
3、教育成就
1)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在教育方面 有什么贡献?哪些教 2)总结了一套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 学习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