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期末整理

法制史期末整理

中国法制史复习材料(个人整理的,仅供参考)第二章西周部分周礼的基本内容,性质,功能作用(大题)1.基本内容: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二是具体礼仪形式。

精神方面主要是亲亲、尊尊。

亲亲君为首,尊尊父为首。

在这两大原则下,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但相比较而言,忠高于孝,国重于家。

礼仪形式方面主要是五礼。

“五礼”: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行兵仗之礼)、宾礼(迎宾待客之礼)、嘉礼(冠婚之礼)。

2性质和作用性质:首先礼作为一种积极的规范,已具备法律的性质和作用。

具备法的三个基本特性: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作用:周礼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及预防犯罪。

民事法律内容部分:(P34)契约(质剂;傅别)1.质剂:西周调整商品贸易关系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

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

《周礼》载,“质”、“剂”有别。

“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质”、“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

2.傅别:西周调整债权债务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西周婚姻制度(P35)(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属非礼非法。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

虽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是一个。

也就是说只有一夫一妻才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子女为嫡系,其他皆为庶出,且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同姓不婚”也是缔结婚姻的一个前提。

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原则,主要基于两点:首先,长期的经验证明,同姓男女为婚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

其次,禁止同姓为婚,多与异姓通婚,是为了“附远厚别”,即通过联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又一原则。

在宗法制下,必然要求由父母家长决定子女的婚姻大事,通过媒人的中介来完成。

(2)婚姻“六礼”。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

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即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

(3)婚姻关系的解除。

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

所谓“七出”,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三不去”即是: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其中,“有所娶而无所归”是指休妻时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地,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孝,不能休妻。

“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以后变得富裕,不能休妻。

“五听”的审讯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P39)成文法的公布(P45-P47)1.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3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运动。

2.邓析“竹刑”:公元前530年,私人作品,后来成为官方法律。

3.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范宣子。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运动。

4.其他:宋国的“刑器”;楚国的“仆区之法”、“茆门之法”。

《法经》(P49-P50)1.内容: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罪的法律规范。

《杂法》,主要惩治盗贼罪及其他犯罪的法律规范。

《具法》,主要是关于定罪量刑的法律规范,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性质)2.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

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家理论。

3.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国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第三章秦秦代法律形式P58-P591.式:朝廷就某一机关的工作原则,程序而制定的法律文件。

2.廷行事:司法判例。

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

3.法律解释:秦朝官方对于法律的解释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

秦代刑罚原则P60-P62连坐原则:指本人未实施犯罪行为,但因与犯罪者某种关系而受牵连入罪。

其中有:同居连坐,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连坐。

什伍连坐,即邻里连坐,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

职官连坐,官员因职务犯罪,处罚同时,对于与行为人具有一定职务关系的官员给予处分。

秦代刑罚种类P63-P641. 徒刑——限制自由,强制劳作(1)城旦舂,男犯筑城,女犯舂米,但实际从事的劳役并不限于筑城舂米;(2)鬼薪、白粲,男犯为祭祀砍伐柴木,女犯为祭祀择米备食。

(3)隶臣妾,即将罪犯及其家属罚为官奴婢,男为隶臣,女为隶妾,其刑轻于鬼薪、白粲;(4)司寇,即伺寇,意为伺察寇盗,其刑轻于隶臣妾;(5)候,即发往边地充当斥候,是秦代徒刑的最轻等级。

2.羞辱刑:髡,指剃剪发须。

耐,指剃去胡须,轻于髡刑。

秦代诉讼审判P68-P691.公室告:指国家,对于直接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犯罪,由官吏代表国家提起诉讼,官府必须受理。

2.非公室告:指家庭内部关系的诉讼,司法机关不予受理。

第四章汉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及意义(大题)P74-P751. 汉代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深刻反思和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认识到传统的肉刑不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固,也由于汉文帝继位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比较稳定,从而汉初主客观条件决定了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刑2.汉文帝刑罚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残酷程度,可是这次刑制改革在司法实践中却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以弃市代替斩左趾,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代价,明显加重了刑罚。

3.刑制改革的意义。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跨越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界碑。

顺应了历史发展,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为隋唐时期封建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这次改革还有缺陷,但同周秦时期广泛使用肉刑相比,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在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代春秋决狱(大题)P97-P981.汉代的《春秋》决狱。

这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是统治者寻求儒家经义和法律制度相结合,推行法律儒家化的一种手段,其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

2.春秋决狱并不是单纯的依据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定罪量刑;凡是动机不良,目的邪恶人,其行为不必产生预期效果,就可予以处罚;行为人出于善的动机,虽导致危害性后果,但可以减轻处罚或免于处罚。

3.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奠定了中华法系儒法结合的基本样式。

其次,春秋决狱修正了法家偏重于客观归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强调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再次,春秋决狱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即其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的高度混同,而失去先秦以来法家注重的客观的科学性,在司法实践中,也造成了司法主观臆断的流弊。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秦始律》立法情况P104-P1051. 立法成就:继续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扩充法典篇目;新增《法例》篇目;进一步改革了刑罚体系。

2. 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唯一一部曾经通行全国的成文法典,其立法活动及其法典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齐律》立法情况P107-P1081.立法成就:确定12篇法典体例;首创《名例律》总则篇目。

2.北齐律立法水平最高,立法成就最大,堪称此前历代立法技术与立法经验的特权法的强化P116-P1171.八议: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

它包括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议功(有大功勋)、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此后,“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

唐律中的名例律在五刑、十恶之后即规定了八议制度。

2.官当:“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

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2年。

南朝《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

如官吏犯罪应判4~5年徒刑,许当徒2年,其余年限服劳役。

若判处3年徒刑,准许以官当徒2年,剩余1年可以赎罪。

这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进一步发展。

刑罚体系的重大变革(书本P113-P114)1.逐渐废除肉刑制度2.不断缩小族行连坐制度范围3.初步形成新五刑制度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P1151.“准五服制罪”。

指九族以内的亲属互相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

服制越近,以尊犯卑,处罚越轻;以卑犯尊,处罚越重。

2. “存留养亲”。

指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近亲属回家尽孝,待为老人送终,再执行原来刑罚,开始走向儒家化的体现。

3.“重罪十条”。

(P115)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根本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是对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把“重罪十条”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量。

“重罪十条”分别为:反逆(造反)、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与宫殿)、叛(叛变)、降(投降)、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凶残杀人)、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老师)、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

第六章唐《唐律疏议》的篇章体例(P134-P135)十二篇:名例律(现代刑法总则);卫禁律(有关警卫宫殿和关津要塞的规定);职制律(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户婚律(户口,婚姻);厩库律(有关公私牲畜饲养,管理和官府仓库管理方面的规定);擅兴律(违反兴造工程,差遣丁夫等行为的处罚规定);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唐代婚姻家庭1.婚姻:(P145)重点强调义绝与和离义绝,当出现一方杀伤对方直系或旁系尊亲属的“义绝”行为的话,官府也有权强制离婚,不离者处徒刑一年。

和离:即双方自愿离婚。

2.家庭:核心是维护家长的特权。

(P146)唐律刑罚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

(P152)特例:犯谋反,谋大逆与谋叛等重大犯罪不得相隐不告。

公罪与私罪的划分:(P152)对于法律的误解或因行为过失导致触犯法律的犯罪,为公罪;官吏非因职务而犯罪,或虽因职务,但事关私利,私情而构成的犯罪,为私罪。

类推原则:(P153)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凡应加重处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