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东升学校——王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新课标对教材定位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把教材作为优秀范例,创造性的使用材料,将“教语文”变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生活”“在语文中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一、准确理解教材资源是创造性使用材料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

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浅潜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如教《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朗读秋叶落下的“唰唰”声,再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价他读的怎样。

学生说:读得难过、伤心。

老师问:为什么这样的语气读?学生说:因为树叶离开妈妈心里难过。

老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学生说:应该快乐。

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我长大了,可以自由咯。

老师:你是个独立性强的孩子,很勇敢。

你用快乐的语气读读吧!又一个学生说:树叶落下来是在舞蹈,所以是很美的读出来也是快乐开心的。

.老师:你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那也用开心的语气读吧。

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感受去朗读。

再配以动作表演。

深入理解课文,浅出各种感受,师生互动,让学生有独特感受,个性得以张扬,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

从而达到朗读训练的升华。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

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

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如何进行引导,使之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

二是依据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

依据学生个体需求,即这种预案留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且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等环节的全过程。

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依据那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

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舒展和创造。

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

三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学力,推测学生在自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以便确定应对方案,养成良性思维习惯。

四是在多维教学目标构建过程中,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失衡时,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予以恰当应变与调控,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思想,师生互动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三、.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防止过去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文、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

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局面。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适时给予归纳、总结,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语文活动环境,引导学生以此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材中去,师生互动,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向40分钟要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有以下几个基点: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既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作为教师开发的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语文中使用多媒体将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新鲜、丰富起来。

教师教学时,可先以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再让学生从听读中知道课文讲的有哪些声音,然后以最喜欢的一种声音入手,进行朗读感悟。

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或情感成分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总之,创设性得使用教材,也要有新境界,才会有新突破。

只要以新的课程观来重新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我的一贯追求,我们得到的将是教与学的高度和谐,教与学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在2006年海南省农垦小学语文“感悟课改”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黄素良教材是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径。

教师可以说是天天都在使用教材,凭借教材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在坐的每一个学生,借助教材把各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都灌输给每一个学生。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相辅相成,越来越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有没有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有所体会与真正领悟呢?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只是照本宣读,只讲教材,只读教材,仍然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早已跟不上课改的脚步,时代的要求,这种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更是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

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尽量发挥教材的巨大作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深思考。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把手中的教材作为传授知识各种知识的窗口,锻炼培养能力的依托,各种思维训练的纽带,让孩子们通过教材这一个“点”,相继走进生活——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一个“面”,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我在教学中特别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

.重以课文内容为契机,逐步向课外延伸发展。

比如在教完《少年闰土》后,我随机向学生们推荐了《故乡》这部小说;教完《江姐》时向学生提供《红岩》这本书。

总之与课文有联系的同一内容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作品尽量推荐给学生,层层撩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上完童话课文后我把《安徒生童话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的时间里阅读,并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在家里练习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熟练后我再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比赛。

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都纷纷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又比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文后,我又向学生们推荐了《三国演义》一书,班上的一些男同学兴趣浓厚,还出现了好几个“三国”迷。

这样根据课堂上学的内容,向学生们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课外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二、抓住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闹花灯》一课时,抓住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文是这样写的:“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闪闪发光,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我让学生反复读了这段课文后,便问学生:“除了兔子灯、鸽子灯,大家想想大街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灯?”随机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面说说上面有哪些花灯?并说说这些花灯是怎样的?并逐步引导学生说清楚花灯的样子。

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灯说一说,写一写。

结果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多得数也数不清。

瞧:灰色的不起眼的老鼠灯把一条小尾巴翘得老高,闪动着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睛,大象灯拖着一条长鼻子左右摇摆。

最有趣的还是那盏红色的金鱼灯,它股着一对灯泡眼,甩着尾巴似乎在水中游动呢!”还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皮球灯圆滚滚,星星灯亮闪闪。

最引人注目的是荷花灯,只见一朵朵荷花张开了红艳艳的花瓣,好象在对人们点头微笑呢!”通过练习说,练习写,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这样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开放课文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