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原子的结构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5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6、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情分析教学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分析教学难点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解决办法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

教学资源教材、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设计课题1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1.排布规律:分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3.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的形成(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2)形成过程:三、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计算①计算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计算一种原子的真实质量。

③计算作为标准的碳原子的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很小的,那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个原子和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的情景是怎样的?[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体积之比。

[投影]教材P69图4-2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提问]原子那么小,还能不能再分?[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

那么,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呢?能意见不能不一不确定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观察]P68原子构成示意图[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我们知道原子、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那么,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观察]教材P68页表4-1,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自由想象[归纳]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投影]教材P68页表4-1,表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分组讨论查表交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小结后板书: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学生小结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 (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P68表4—2。

)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可寻呢?(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猜测;查阅资料;回答。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课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6有关内容后提问: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寻找最佳词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能力。

(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思考、猜想;查书。

自然过渡;层层深入。

请同学们利用教材P68表4—2的数据,进行创意绘画:(1)氢原子结构图。

(2)氧原子结构图。

自由创意画图:各种氢原子结构创意图很快画好;画氧原子结构创意图时遇到问题: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外高速运动呢?画画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再加上又是抽象画,学生非常兴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P76图4—9,介绍电子层概念。

(投影)氢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知道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回忆原子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从问题着手,引出新知。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

(投影)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分组讨论后交流。

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介绍: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

答:2个。

答:8个。

答:8个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_________。

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初步积累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思考并回答:化学性质相似。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过渡)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

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思考。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动画片演示)第二课时离子的形成。

介绍: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

(看教材插图:P77图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 观看动画片,体会离子的形成过程。

看插图,体会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在有趣、轻松、又十分形象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板书)二、离子的形成记录。

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动画片及看教材P77插图,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

自己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特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的能力。

强调离子的表示方法。

练习书写一些离子的符号。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正确率、比速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原子、离子的比较。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师生共同填表:氧气由_____构成;水由_____构成;二氧化碳由______构成;铁由______构成;硅由____构成;氢气由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_____构成。

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观概念。

请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投影)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尝试用图表表示。

学习用图表、化学用语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投影]附表1: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氢 1.670*10-27氧 2.657*10-26碳 1.993*10-26铁9.288*10-26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观察表格“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那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集体朗读某原子质量1/12 ×碳-12原子的质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运用这个式子,我们不妨来算一下上附表1中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练习计算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投影]附表1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8 8 8 16钠11 12 11 23氯17 18 17 35铁26 30 26 56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观察后找出规律: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中子数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了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且还知道,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作业布置:P70 1、2、3、4巩固知识第一电子层第三电子层(最外层)第二电子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