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详解

湿地详解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因其独特功能及重要性,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英文:wetland)湿地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是指水在环境和动植物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其地下水通常接近或达到地表,或地表被浅水覆盖。

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

无数的动植物种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

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1]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

至2009年6月,有159个缔约方,1847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1.81365679公顷。

湿地- 定义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

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

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

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

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湿地- 简述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

《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6处(到2009.2.25)。

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6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 公约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简称《湿地公约》)。

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9年6月,有159个缔约方。

湿地- 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湿地公约》第二条规定,每个缔约方必须把本国至少1块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且被纳入的湿地必须符合标准。

标准1:如果一块湿地包含适当生物地理区内一个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的一处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范例,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2: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3: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4:如果一块湿地在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支持动植物种或在不利条件下对其提供庇护场所,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7:如果一块湿地栖息着绝大部分本地鱼类亚种、种或科,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种间和/或种群间的关系对湿地效益和/或价值具有代表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截至2009年,中国共有37块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可参看“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 分类湿地基本分五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

近海及海岸湿地浅海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和海峡。

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

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盖度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

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沙、砾石为主。

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

红树林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泽。

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

海岸性咸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咸水湖泊。

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淡水湖泊。

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

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

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接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河流泛滥淹没(以多年平均洪水位为准)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海岸带范围以外的淡水湖泊。

沼泽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

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

沼泽湿地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的泥炭沼泽。

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米、郁闭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

内陆盐泽: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泽。

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盖度≥30%。

低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库塘为灌溉、水电、防洪等目的而建造的人工蓄水设施。

湿地- 生物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中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

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

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中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

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 湿地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巴西中部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沼泽地(Pantanal),面积达2500万公顷。

中国最大湿地是拉萨的拉鲁湿地,总面积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

湿地- 作用湿地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

在人类历史上,湿地往往是人类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如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大河流域,这绝不是偶然的。

至于湿地的生态效益,那更是不可低估。

湿地被人们誉为“大地之肾”,它能够分解净化污染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我们人类排放的许多污染物,在江河湖泊及沼泽的自净作用下,被分解为无害的物质;湿地可以调节气候,使气候温和湿润;湿地源源不断地补充着地下水,因为湿地本身就是水的载体;湿地能够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如热带海滨的红树林能抵抗台风的侵袭,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台风的破坏力将大大减弱,再如江河湖泊、水库、沼泽能够抗涝防旱,洪峰来时它们吸纳大量的水,枯水期时再将水释放;在海滨地带,湿地能够防止海水的入侵和倒灌,防止土地盐碱化;湿地是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繁衍栖息的乐园,我国的许多湿地,都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