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耒耒宓业模式初探1我国农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1硬件问题1.2软件问题2我国加入WTO的利弊2.1有利的影响I2.2不利的影响I3 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3・1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3・2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3・3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
3.4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
3・5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我国农业所受的冲击,设计和运用一整套富有效率的农业扶持4我国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宏观政策和保护政策,推动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因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框架下,我国农业宏观政策和对策应突出以下几点:(1)把粮食作为对外贸易保护重点;(2)要大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国内支持空间;(3)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国内支持空间。
支持目标由短期化转向长期化,支孑寺方尧由投入斤卜贿转向产出杯贿,支持运行由陆意性转向制j陵花和规范化;(4)立呑莉用祀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与保5我国未来的农业模式■5・1绿色农业(绿色食品)模式■5・2旅游农业模式■5・3蓝色农业和海洋产业模式■5・4非农业反辅农业的建设模式• 5・5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模式■5・6多种经营带动县城经济发展的模式■5・7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模式■5・8立足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的模式■5・9山区农林牧结合的发展模式■5・10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模式■5・11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模式■5・12以捕捞为主的海洋渔业的发展模式■5・13大力营林,发展森林工业的模式■5・14机械化、规模化的国营农场模式参考文献[1]卢良恕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1 ,信息产馆.2001 (2) : 46-47o【2】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研究课题组,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研究(连载)【J】,农业经济问题,1997 (6) : 26~31。
、【3】卢良恕90年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展望,1994年。
\[4]刘撰浩21世纪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研究,1993年第4期。
[5]蒋建平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年第5期。
[6]冯永农农业大省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1(2) : 15~19。
\[7]刘志澄:中国农业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
[8]梅方权等中国农业重大技术方面的选择,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9]孟繁琪等现代农业的模式选择,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年第三期。
【11】许世卫经济特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年第五期。
【12】杨建仓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模式的实践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年第五期。
[13]吴云波黑龙江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战略对策研究,1993年第五期。
■【14】张石林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初探,经济管理研究,1993年第2期。
■ 【15】西奥多・W.舒尔次,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卬刷馆,1987年。
■[16]段学军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 1999, 20(4) : 193—196o .【17】魏虹等《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调研世界》,1999年第11期。
*所谓硬件,即指资源与环境基础, 在这方面我国较差,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人多地少而且人口增加快,人地之间的矛盾导致耕地迅速下降;土地退化、草场退化、沙化、沙漠化;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低;能源的缺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剧。
农业设施差、抗灾力弱,不少地区仍未能走岀人口增长一生态环境破坏一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土地质量较低,水份分布不均引起的干旱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
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体制、农业结构和首先,我国政府管理布局的不合理性,制约农业生产与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影响社会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制约了科技推广;劳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性导致农村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交;有莉于为我国创造稳定M 国际贸易环境;有莉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有利于我国分享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贸易[言息资札应时制定或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我国农业;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着世界先进地位,但由于受到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影响,人均占有量较低,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力低、经济效益低,许多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且品种质量相对较差,因而农产品缺乏竞争势「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国外品质好、价格适宜的农产品将会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生产形成一定冲击,有些甚至冲击程度很大,面对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农业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3.1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
另一方宙, 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要严格防止借现花茯的之虽,违反审央政余, 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
3.2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O、只有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议:(1)把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作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点。
(2)把对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作为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
农业科技包括研究、开发和推广。
(3)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
国外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已经表明,只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受国家财政能力所限,就更应鼓励社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
3.3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抗御各种灾害能力的提高,改造大批的中低产田,一方面要靠农民和农村集体自身的资金积累,” 国家也要量力而行,给予尽可能的支持。
就对农业氏的支持而言,同样的钱,■用在基础设施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过市场来支持农业效果好得多。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3.4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
'“小生产、大市场” 的矛盾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可预见的将来,农业的生产规模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必须通过市场组织的发育,通过产业化的链条,通过各种新型的合作社等农民自已的组织,将农户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
3.5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加快劳动力转移会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提咼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 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也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这后一点的重要作用,联想到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过剩状态,看得就更清楚了。
应当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5.1绿色农业飞绿色食品)模式利用我国有机肥多的特点, 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无机肥)和农药,计量施肥,计量喷洒农药,多生产出高科技含量的蔬菜,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抗癌蔬菜,反季节蔬菜等,同时严格控制和把关蔬菜的各种元素标准, 使之符合国际标准。
我国有辽阔的国土、宽广的田野、奇异的自然风光、幽静的园林景观、雄伟的名胜古迹、珍奇的花卉树木、珍稀的动物鸟兽,以及各民族人民构成的独特画卷等,都将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成为人们闲暇观光的理想场要积极利用我国地区不同的自然景色、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其婀娜多姿的形态,进行艺术布局、图案种植,展示乡土民俗、农耕历史,进行池边垂钓、越野爬山、避暑观光、休息度假等。
我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享誉海内外的“绝、奇、美、胜”的名牌景点就有36处。
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四季”节庆活动等近百种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很大&这不仅能使旅游观光者欣赏美丽的农作物布局艺术、自然风光景色,呼吸新鲜空气,还能使旅游者品尝到四季各色新鲜瓜果、蔬菜及民俗特色餐饮等,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而且,旅游业本身包括“行、游、住、吃、购、娱”等六大要素,它所需要的硬件装备,所消耗的食物、饮料和日用品,以及一部分旅游内容,都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和提供的新的市场,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大大的改善农村面貌。
\ 、在发展“旅游农业”时,必须与各地的旅游景观、名胜古迹的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不能陷入随意性、盲目性,切忌封建迷信的糟粕也带进旅游农业的景点,各地在开发旅游农业资源时,可结合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同时进行,以乡镇为中心筹建绿色景观长廊、公共娱乐设施,并同市政配套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及农田保护林网、排灌渠系、小桥流水、观赏鱼类等协调发展。
■辽5-3蓝色农业和海洋产业模式海洋是个立体宝库,蕴藏着及其巨大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航海资源、交通资源等,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营养源,其中海洋藻类肴近万种、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有2万多种。
大力发展“蓝色农业”是解决人类蛋白质需要量的重要途径。
把近海领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和豔雛齢謎翳槪把5.4非农业反辅农业的建设模式 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的骨干力量,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业。
为了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些地 区建立了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翳备蠶凍畫凰t 熬f 务体系’促进农业的E 化和警规模(1)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入非农业生产,兼业 经营的农户越来越多,要求集体经济组织重新配置土地资源,发展农业 的专业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
(2) 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以及农业化经营的客观需要, 促使县乡财政、乡镇企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自身不断增加农业的投入, 重点完善配套水利设施,建设高产稳定农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遵*(3) 依靠集体经济,巩固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解决农户经营和农扬规模经营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
V(4)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责任田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 一些农民愿意把承包的耕地交给集体,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