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战略-公司僵局及其替代性救济的实施

企业战略-公司僵局及其替代性救济的实施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公司僵局是公司运营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僵持状态,我国现行公司法对公司僵局缺乏相应的规范。

公司僵局有其特定的内涵。

公司僵局的最彻底的救济措施为解散公司,但笔者认为仲裁等替代性救济措施应优先适用。

关键词:公司僵局仲裁强制股份收买监管人临时董事
公司僵局的内涵
法谚云:“任何定义都是危险的”。

对“公司僵局”加以定义也是如此。

但笔者仍然试图对其加以解释。

所谓“公司僵局”(corporatedeadlock)是指由于公司两派股东拥有的股份相等或两派董事的人数相同以及少数派股东保留有某种方式的否决权,双方都无法有效地控制公司,从而使得公司的正常运行长时期陷入停滞和瘫痪的一种状态。

这一定义说明,首先,公司僵局的主体是公司中势力均等且相互对抗的两派股东和董事。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公司的“纠纷”和“僵局”有其特定的内涵。

其中“纠纷”是指公司内部的争吵、争斗或分歧。

这种分歧可能是关于企业政策的善意的分歧,也可能是不那么善意地对另一股东企图攫取权利或者试图获得比其资产的“公平份额”更多的利益的不满。

从罗伯特·W·汉密尔顿对所谓的“纠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纠纷中存在实力不等的两派——多数派和少数派。

多数派和少数派是以所持股份的多少或其能够控制的董事的人数来划分的。

持有公司多数股份或能够控制多数董事的一方为多数派,与之对立者即为少数派。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在公司法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公司均依多数派的控制安排运行,少数派的声音较小且受到忽视。

少数派处于弱势的甚至是无助的地位。

但势力的不均等并不必然导致多数与少数的矛盾和斗争,但却常常会有这种矛盾和斗争。

因为一般而言,人都会因自私的天性,在掌握比他人较大的权力时滥用权力。

因而少数派就时刻准备“为权利而斗争”。

一般情况下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冲突可以得到化解,因为在公司中奉行“多数决”原则,在冲突中,少数派常常会被迫让步从而使得冲突得以解决。

但有时候会导致激烈的对抗。

当两派股东或董事势均力敌时,因意见分歧的双方都无法有效地控制公司,公司就有可能陷入僵局。

其次,僵局必须是一种持续的公司停滞和瘫痪状态。

这要求主观上双方当事人都知道在对抗,客观上持续一段足以影响公司运作效率的时间,否则对公司的运作不构成影响或者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具实质性,不构成公司僵局。

公司僵局的替代性救济措施
在公司僵局出现后,不应仅仅考虑解散公司,而应坚持其他权利穷竭原则,即在仲裁、强制股份收买、任命监管人、任命临时董事等手段缺失或无法解决僵局的情况下,司法解散才是合适的。

我们将上述救济措施——仲裁、强制股份收买、任命监管人、任命临时董事称之为替代性救济,替代性救济是相对于司法解散救济而言的,替代性救济与司法解散救济相比,应优先适用于解决公司僵局。

在国外,替代性救济措施已经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规定和适用,我们将依次分析探讨这些救济措施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与可预测的效果。

仲裁
仲裁有时被用作解决公司内部纠纷的手段。

“在大多数州中,现在一般可以利用仲裁来解决未来冲突,不论这些纠纷是否具有可裁决性。

”仲裁的特点是保密、快捷、便宜、灵活(与诉
讼程序相比),以及由一个熟悉企业事务的人作出裁定的预期。

而且它能让争议双方更满意。

如果造成僵局的原因不涉及基本的个人冲突或政策冲突,那么仲裁可能会很好地解决纠纷,并使公司持续经营。

但仲裁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首先,仲裁要求股东在出现僵局的情况下双方必须达成仲裁协议,或者股东之间先前就达成了仲裁协议。

一般而言,有限责任公司事先制定计划(合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事先达成仲裁协议也就几乎不可能。

而在出现僵局后,双方均持有较强烈的敌对抵触情绪,因而事后达成仲裁协议的希望也不大。

因此申请仲裁的前提条件不是很容易满足。

其次,是否全部公司僵局都可以申请仲裁是有疑问的。

从仲裁法的相关条文来看,我国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一般为合同纠纷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几乎不对与人身有关联的纠纷进行仲裁。

而“许多公司内部的纠纷都涉及到人格冲突或者政策方面的广泛分歧”,这对仲裁法的适用提出了挑战。

而且即使仲裁解决了特定的纠纷,他或她所作出的裁决也不可能消弭导致特定纠纷的根本性的分歧。

但是,如果造成僵局的原因不涉及基本的个人冲突或政策冲突,那么仲裁可能会很好地解决纠纷,并使公司持续经营。

我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学者对派生仲裁请求权都持肯定态度。

因此仲裁仍应是僵局出现后首先应考虑的一种救济措施。

强制股份收买
针对公司僵局,法院还可以通过判决强令由一方股东以合理的价格收买另一方股东股权或股份,从而让一方股东退出公司,以此达到解决僵局的目的,此又称“强制股权置换”。

从国外的立法例看,也有类似的规定。

如在美国,现有一半州的法律规定了法院可采用这一方法打破公司僵局。

在德国,则通过法院判例法的形式创立了两种与此类似的替代救济方式:退出权和除名权,即让僵局中某方股东出让股份,退出公司并从公司的股东名册中除名。

强制股份收买的优点是可以使得公司继续运营,而通常情况下,保留一个运营的公司比解散一个公司要好。

一个公司的经营资产(包括无形的商誉)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通常要比分拆后高。

收买股份不仅使受害股东取得公平合理的价值退出公司,而且不影响公司的继续存续,达以“双赢”之救济。

但问题是法院究竟应让哪一方收购另一方的股份,股份购买的价格如何确定?在公司僵局中,如双方的股份数不同,则可以让多数派购买少数派的股份,从而让少数派股东退出公司。

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多数派与少数派协商确定股份价格,如果少数派股东与多数派股东之间对收买价格不能达成合意,则由法院委托相关结构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价格,并强制进行股份收买。

如双方股份数相等则首先应让其协商确定究竟由哪一方购买,收买价格是多少;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股份的价格可采用下列方式加以确定:由在僵局中对峙的股份持有股东,分别提出购买对方股份的要约,法庭裁决出价高的一方要约人取得受让权。

如果一方股东不愿意出价,即竞价不能的,也可委托评估的方法来合理确定股价。

当然对股份价格的评估是技术性的且有一定难度的,为尽量使评估价格公平与合理,确定一些客观的标准就是十分必要的。

强制股份收买是可以在我国实行的一种救济措施。

任命监管人
美国有些州的法令准许在出现公司僵局时为封闭公司任命监管人。

如《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226节规定:“(a)当下列情况发生时:(1)在任何为选举董事而举行的股东会议上,股东被如此分开以至于他们不能选出新董事去接任任期已结束的董事或是当他们的接任人被正式任命时,他们的任期即行结束;或者(2)因为董事们在管理公司业务时被分割开来以至于他们不能就相关的业务取得董事会在有所作为时所要求的表决票数而股东也不能结束这一分割,于是公司业务就受到损害或是即将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害;……则衡平法院可以按任何一位股东的申请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作为公司的财产看守人。

”《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352节规定:……该股票不上市公司的业务是由股东们经营的,但股东们是意见不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