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王俊鸣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王俊鸣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王俊鸣开场白:各位老师好!跟大家比起来,我是一个闲人。

(笑)今天早上看各位老师都很忙。

忙呢是件好事,像有些人退休以后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就开始生病,我还好退休以后被返聘回来了,还有一些事可干,但也不那么忙了。

因为不那么忙了,所以自己就可以念念书、思考一些问题、写写东西。

吴校长(吴文丽校长)让我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谈读书的体会。

过去没有专门谈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和在老师们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也说到过一点。

所以今天我就定了这样一个题目: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讲话得有个中心,下面不管怎样拉拉杂杂地说,总要围绕着这个中心。

就是当教师的,特别需要读书。

正名:把“读”与“书”两个字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短语的,最早是见于《论语》。

孔子有一个学生,字子路,年龄与孔子差不多,跟随孔子的时间最长,所以《论语》中记载子路的很多。

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氏的手里,子路在季氏那里作家臣。

孔子有个最小的学生叫子羔,子路推荐他去做县长,孔子见子羔年纪太小就去做县长了,就去批评子路,你不是把子家给害了吗?子路不服,你看子路敢跟孔子顶嘴。

他说,费县有个社稷坛,可以一边当官一边学习礼仪,何必非要读书呢?“读书”这是从这里而来。

孔子很不高兴,说我就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

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孔子并不反对向实践学习,孔子出身并不好,他自己说多能鄙事(做很多低贱的事)。

但从刚才讲的记载来看,他认为一个人的学习离不开读书。

虽然要向实践学习,但人人要读书,教师尤其要读书。

书是什么?书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

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文明进展过程,人类积累的各种经验都是通过书本记录下来的。

我看过一本闲书,说人类跟猴子的区别什么呢?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书本传承下来。

而猴子不会,它只能跟随上一代从实践中去摸索最简单的东西,所以猴子永远是猴子,而人类却一日千里地进步,这就是书籍的作用。

一本书记载了人的生活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对社会、自然的发现。

后人继承了这些东西,进一步思考,然后再向前发展。

于是,思想加思想就导致了人类的不断进步。

人类创造的文明有物质文明、有精神文明。

现在很多人倾心于享受物质文明,但是他(她)不读书,不太注重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的继承,也就是放弃了精神享受。

应该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有着一种读书的传统。

在那个时候,“耕读之家”是最伟大的、最文明的家庭。

是说一般的农民之家(不是指做官之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即一方面我从事物质的生产、一方面我要从事精神文明的继承。

所以中国历来有读书的传统,特别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为一般老百姓进入仕途提供了条件,那个时候全国最贫困的家庭都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大家看,戏剧中就有很多表现贫苦人读书的事,而且非常典型。

读书应该是人的一种高尚的追求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那个时候读了书就会有官做,读了书就会有俸禄,就会有美满的婚姻。

(笑声)那个时代,以此作为一种读书的动力。

现在我们的读书动力不一样了,但恐怕也不会完全相反。

我们不管动力如何,但读书的传统是毫无疑问的。

其实不光是中国人对书很重视,外国人也一样。

许多名人包括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对书的评价都很高。

比如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比如读一本好书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比如读书是心灵的体操。

这是从不同角度去讲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过程是心智活跃的过程,是思维活跃的过程,读书越多越聪明。

就像人的身体需要体操锻炼,人的脑子也需要锻炼。

有人说,读了书,人就有了望远镜和显微镜。

什么意思呢?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你通过读人家的书,你对世界的认识,从广度讲拓展了,从深度讲深刻了。

等于说,一个人若是完全凭自己,那么他(她)对世界的认识则是非常有限的。

我在讲苏东坡《石钟山记》时,曾经让学生讨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认为,东坡先生的这句话有点绝对了。

(哈哈)假如什么是都要目见耳闻,才能判断有无,那是不可能的。

科学越发展越不可能,社会越进步越不可能。

年轻人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真正直接地去认识社会机会总是有限的,人生苦短啊!咱们中国古人有很多熟悉的读书的故事,比如说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当然有些不可信,比如囊萤映雪,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说这是个笑话,说你有那逮萤火虫的功夫,读书不好吗?得捉多少萤火虫才能照见书上文字,看来有些夸张了。

但囊萤映雪说的是一种精神,这都是穷人读书啊,干嘛要囊萤、凿壁,就是没钱买蜡烛。

当然,“凿壁”得看隔壁是否允许,现在要给人家房子凿个窟窿,那可就麻烦了。

像“牛角挂书”就是一个放牛的孩子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比如苏秦佩六国相印,那是苦读出来的,那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他第一次求官,没成。

衣服也破了,钱也花光了。

回到家里,家人都不拿他当人,于是就开始苦读。

读书时犯困,打瞌睡,怎么办呢?就拿锥子刺大腿,这招也太绝了。

(哈哈)苏秦后来还是学有所成,佩六国相印。

古人读书的故事还是很多的。

我上大学时,有一个教古汉语的老师,叫做陈绍鹏。

曾经给我们讲他苦读的事。

他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很穷,到了冬天,家里想办法给他一笔钱,让他买一套棉大衣。

这个棉大衣没买,他从一个书店门口路过,看到一套刚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啊呀!觉得这书太好了。

非常矛盾:我这钱是买书呢?还是买棉大衣呢?矛盾了两三天,结果下定决心买了套书,这一冬天耐着严寒。

很多同学笑他傻,但他自己心里觉得非常幸福。

所以读书应该是人的一种高尚的追求,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物质的享受,恐怕这个人的档次就差一点了,读书本身是对精神文明的一种追求。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老师责任更重了。

这当然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呢?咱们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一个社会整体上要进步,一个国家的实力要整体上提高,我认为必须靠学习。

我理解学习型社会,第一从空间角度人人都要学习;从时间的角度,一个人要终生学习。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老师责任更重了。

老师的责任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不读书怎样教书,不读书怎样育人。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学生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终生读书。

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等参加工作了,再让他(她)读书,那比较困难。

所以建立学习型社会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

另外,建立学习型社会,老师还要让学生会读书。

不是所有拿着报纸、书念的人都会读书。

我见过这样一个材料,一个看门老头,文化程度不高,报纸能看。

他看仓库,看了三十年,天天念书,他的单位还为他订了份报纸,他也天天看,从气象预报一直读到电视节目预报,有时别人放他那儿的杂志,他也看。

读了三十年,结果呢,他的文化水平、思想见识和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念了三十年和不念一样,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

所以说,不是说眼睛和文字接触就是会读书。

我们老师是要负起这样一个责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

这样老师自己首先得会(读书),老师要是没有读书的习惯,怎么能够教会学生读书呢?老师都不知道怎样读书才有收获、怎样通过读书才能提高自己,那怎么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我说,从传统来讲,我们处在一个有读书的传统的国度;从现实来,讲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更重了,老师更要读书。

这是从我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的,还不是从个人爱好(的讲的)。

下面我们从个人问题来谈读书。

语文课必须和语言文字打交道,从文中获取信息、从文中体会情感、从文字中找人生感受。

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被称为网络时代或是电子信息时代,总而言之,目前大的社会背景对于读书有种种不利的因素,比如现在到处都是图像(电视、电影)。

有的教语文的老师,语文课不好好教。

比如讲《雷雨》,他(她)不让学生读剧本,而去看电影、电视剧,我就不赞成。

看电视剧是看图像,和看文字不同。

语文课必须是和文字打交道,就是从文中获取信息、从文中体会情感、从文字中找人生感受,这和看图像不同。

看图像看哭了和看文字看哭了不是一回事。

所以说图像不能取代文字的。

老师追时髦,可不好好上,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处都是图像是非常浅薄的。

比如我国古典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像《三国》、《水浒》、《红楼梦》拍的还是不错的,当然《西游记》差一点。

我觉得像《红楼梦》拍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即使这样,也不能代替读书,你读《红楼梦》的文本和看电视剧是不同的。

电视剧是别人读了《红楼梦》以后,根据他对《红楼梦》的理解编出的剧本,然后再通过演员表演的又一遍加工而成的。

你想,从原著到剧本一遍,从剧本再到演员的理解,等于说,这个馍别人嚼了一遍,再嚼了一遍,然后再给你吃的。

你是第三个吃这个馍的人,实际上营养成分已经流失了很多。

编剧对原著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很大局限的;演员对人物把握到什么程度,又有很大局限。

比如电视剧《红楼梦》中,我最不喜欢那个林黛玉,乍一看还成,仔细一看,是个小绢人,没神。

在原著《红楼梦》中,林黛玉不仅有富贵气,更重要的还有书卷气。

现在的演员由于自己缺乏文化的积淀,她演不出书卷气来。

最近《红楼梦》电视剧在海选演员,我觉得都不堪入目。

(笑声)前些年,科利华(现在倒闭了)专门为基础教育服务,他制作了一批课件,其中就有高中语文的《荷塘月色》,这也是他自认为最成功的课件。

这个课件上来的图像是荷塘、一汪水几朵花,然后就读,学生边听边看。

看完了让我们发表意见,意思是为他吹捧。

我这人脾气不好,没说好话。

我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这样吗?你一旦把文字变成了图像以后,就把充满想象力、充满文字空间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死的东西。

所有人都得接受你的这个图像的“荷塘月色”,文字的妙处就是能给读者留下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那会非常幽美的。

而且每个人的心中想的荷塘是不一样的,因为生活经验不同、文化积淀不同,通过朱自清的笔所触发的想象也是不同的。

而一旦变成图像就死在那里了,大家的都一样了。

我说(科利华)就是把最优美的文学作品给糟蹋了,你们(科利华)花钱就干这事。

哪个老师要用你的(课件),那他就把学生毁了。

这就是图像时代,不懂得读书,以为图像可以代替读书,其实是两回事。

老师,你得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

还有一个问题是信息过剩,令人烦恼。

信息有什么害处呢?信息冲击读书,小孩宁可看点网上的奇闻轶事,也不去读书。

当然,网络游戏的危害就更不得了了。

一方面我们要提倡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另一方面现在又充满了图像、垃圾信息的冲击。

在这样一大的背景下,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刚才我来的时候就和刘主任聊天讲教师的责任,过去我和老师座谈专门讲了教师的角色。

现在我们的老师的整体收入还可以(甭说社会地位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老师不仅地位低,而且收入也很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