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矛盾的太极图式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模式

矛盾的太极图式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模式

高二思想政治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哲学
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精华而提出的。

我国现在正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尚不完善、尚不成熟,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居于贫困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间的阶段叫做小康社会。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与《诗经》《礼记》中的“小康”概念不同,“十六大”规范并充实了的范畴,赋予了“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这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镶嵌。

前不久,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加强党营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和谐”,无论《易经》的“太极”、孔子的“中庸”思想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他们所确立的整个中华文化的基调都主张“和谐”,现在提出“和谐社会”这一范畴当然已与古代有了不同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突现。

在这样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对现时代的高中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必要而又紧迫,笔者发现高二思想政治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正好与中国古代哲学在某一个方面有其一致性,只是他们的话语系统不同而已。

比如,矛盾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促成和推动世界发展;《易经》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一”,但“一”中有二,有阴阳,是对立的统一体,笔者拟称之为“矛盾”的太极图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经》将五行与阴阳并提,认定:“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见,我国古代哲学亦把矛盾视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笔者拟称之为发展的中国模式。

笔者认为这是课堂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中国
- 1 -
古代哲学教育的结合点。

宣传马克思主义自然是每一个政治教师的天职,同时,光大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每一个“民族的人”的历史使命,在目前的形势中,在课堂教育中传递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意义十分重大。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课题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研究和课堂教育研究等学科。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本课题有深入的研究。

但是国内学术界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范围极广、程度极深,几乎已经没有不曾涉及的领域,并且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有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臵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冀望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点,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研究同样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发展甚至重建,特别是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等书,在资本主义成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适用和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的结晶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学术支撑;社会学研究中的“马克思视角”,比如戴维〃哈维,也为我们的考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我们欲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挖掘一些有助于当今学生塑造良好人格,养成良好人性的素材,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观点,为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参考,为课堂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内容的一致性论证;一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如何将两者的教学结合起来。

本课题将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我们的研究结果。

论文的基本逻辑过程如下:文章的第一部分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的语境中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经过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孕育形成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中的开展就获得了可能性;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两种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共鸣,分别从物质、矛盾、联系和发展这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提出在“本体论”上两种哲学仅仅是话语系统不同,他们欲揭示的“世界模式”是一致的;文章第三部分具体阐述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教育。

一是话语的角度,显然中国古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系统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将两种不同的话语在一个课堂之中糅合起来是这种课堂得以开展的前提;二是教育的角度,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思想政治的目的大都是为了掌握知识,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是这种课题得以开展的保证;三是学生的角度,学科的考核形式引导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将决定学生学到什么。

那么,这种课堂教育的进行会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个问题是这种课堂教育的意义所在。

最后,笔者将会简要论述新课程标准与这种课堂教育的关系。

4.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目的和理论框架的确立;
时间:2004年10月,人员:陈水根韩奎
第二阶段:课题内容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时间:2004年10月-2004年12月,人员:韩奎、
第三阶段:论文初稿的撰写;
时间:2005年1月-2005年2月,人员:韩奎
第四阶段:修改论文;
时间:2005年3月-2005年4月,人员:韩奎陈好梅杜秋兰郭利凤第五阶段:本课题结题。

时间:2005年5月,人员:韩奎、
5.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1)社会和政治条件
- 3 -
我们党早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其中理所应当的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复兴,因而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战略的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应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对这个课题的政治背景作出了阐述,主要涉及了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两种提法,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开展该课题的研究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也是大势所趋。

同时,社会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大力倡导和推进科研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建设,为我们研究教育科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树立了巨大的信心。

(2)理论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主流理论主要沿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发展的,国内学界有关于这个方面的论著颇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研究同样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发展甚至重建,特别是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等著作,在资本主义成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适用和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同样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特别是对《易经》、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学说的研究已愈千年,自然成果斐然。

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研究这一方面的文章和论著也可谓“汗牛充栋”。

总之,本课题欲建之其上的理论基础是极其丰厚的。

(3)实践条件
由于笔者在本年度中担任高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任务,所以可以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会给我们及时发现这种结合课堂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效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理论研究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更具针对性。

- 4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