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旧时官僚地主建造园林常用园的“豪华”来相互夸耀,园中山石的奇特,花木的名贵,亭阁装修和家具的精美,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

此外,为标榜清高,附会风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也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豫园不仅有大假山、玉玲珑作镇园之宝,而且还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屋顶的泥塑、墙上的砖雕、家具门窗的木雕等工艺水平都相当高,随处可见,匾额和对联也无处不有,它们既点染了意境,又加深了园林的意趣和韵味,更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苏州“沧浪亭”石柱上有一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其下联是集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中的后句。

这一集句联配得天衣无缝,既突出了欧苏两人的友谊,又将园林风景同历史上的诗人文豪直接联系起来,实是难得的佳联。

江南园林往往面积比较小,为了在有限面积内使风景丰富多彩,并富有变化,往往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

上海豫园也是如此,为了追求小中见大,通过对比、分割景区的方法以及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无限空间之感。

豫园分为7个景区,每个景区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各区都有其主题,都有其个性,如:仰山堂——城市山林,倒影翩翩;
万花楼——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点春堂——水中戏台,空中楼阁;
会景楼——曲栏围池,白石浴水;
玉华堂——江南名石,风华无比。

豫园中最有名的小中见大的杰作就是鱼乐榭前隔水花墙下的流水,经过其一隔一弯,使人感到其水流源远流长。

借景也是达到小中见大的一个手段,园中的大假山,借来黄浦江之景,大大扩大了视域和景深,另外快楼、会景楼、得月楼等同样都是借景的杰作。

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享”,亭居水涯之上,突出其中,亭前水波清澈,涟漪荡漾,似有汪洋之感。

分析其产生汪洋之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聚而又断,岸处做了数十个小小的水湾头,有两处还设有小桥;其二是它的池岸叠石,似有太湖之岸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

那么什么是意境?简单明确地说:境指客观的景物,意指主观对景物的情感寄托,所以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质来表现精神,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正像写诗作文一样,在设计园林时,首先思考的就是意境问题,这就是说“意在笔先”。

关于意境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l)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如苏州留园东部有著名的“留园三峰”,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峋云、瑞云三座湖石,其名取的是园主盛宣怀三个女儿的名字,盛宣怀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盛与三个女儿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见石如见人,所以列石于楼前。

据传后因三女瑞云早亡,盛宣怀就令人凿去瑞云峰顶部的湖石,以示哀悼。

(2)表达某种诗情画意
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3)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
例如扬州有一个“个园”,门口种了几丛竹子,许多人都不懂“个”字的含义,实际上,这“个”字就是这所园林的意境所在,“个”是半个竹字,就是说现在坚贞不屈的竹子只有一根了,园主用“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孤芳自赏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江苏文人园林中,又常常喜爱种植梧桐,由于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的典故,为此常以凤凰来自比高尚的品格,所以无锡寄畅园原名“凤谷行窝”,苏州怕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梧竹幽居”都是寄托高尚品格的园林意境。

又如拙政园内遍植荷花,主厅远香堂及其它亭阁的命名如“荷风四面亭”、“听雨轩”、“香洲”等与荷花有直接关系,这正体现了园主以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来自比高尚的品格。

另外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亭外遍植梅花;常州的红梅阁,这些都代表了文人的高尚品格。

那么,苏州园林有个沧浪亭,拙政园和恰园都有“小沧浪”,网师园有“濯缨水阁”,又都含何意呢?原来这与《楚辞·渔父》中记屈原被逐的故事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怀王的大臣,当时有位渔父问他为什么会被楚怀王放逐,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于是渔父就笑着唱了一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劝告屈原,如果皇上英明,可以把帽缨洗干净去为他管理朝政;如果皇上昏庸,就退隐过糊涂日子算了!这就是苏州有一处园林先取名“渔隐”,后改名为“网师”的由来,网师就是渔父也。

那么网师园的一个水阁,又为什么不叫灌足而取名濯缨呢?这是因为皇帝会杀人,谁敢骂皇帝呢?所以只得似是而非了。

于是凡是“沧浪”、“网师”、“渔父”、"渔隐”、"濯足”、“濯缨”……这一类的名词都含有隐居之意。

例如无锡鼋头诸太湖岸边书有“明高宗宪公濯足处”,如把它理解成某公洗足的地方,这就错了。

此乃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把矛头对向魏忠贤,魏就下令把东林党一网打尽,高攀龙为逃避官府追捕,曾隐居嘉湖,筑“水居读书”,这里是他常到的地方。

但是具体事物又要作具体分析,如在皇家园林中承德避暑山庄的“沧浪屿”则是帝王用来借喻政治清明,犹如沧浪水清。

所以具体理解时还要分清园林的性质。

另外,古代士大夫往往将自己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忧,对社会的不满,统统化作对舟船生活的憧憬,所以江南私宅园林建筑中的“舫”,也往往被视为隐居的象征物,暗示隐居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

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怎样融合?怎样协调?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其自然、追求大趣。

当具备山林胜地的条件时,极力使建筑妥贴地溶人自然环境,如花间隐榭、水际安亭,竹里结茅,把建筑融洽地溶人自然环境;在建筑较密集的情况下则要在园中、庭中开池浚壑、理石挑山、移竹栽梅,把自然妥贴地溶进建筑环境之中。

另外,“自然溶人”,并不满足于国中、庭中堆凿人为山水,只要周围自然环境有胜景可借,还要进一步通过借景,让国外的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

当然,在“自然溶入”中也应该注意建筑在布局上、形态上或色彩上都要顺其自然,具体来说,布局宜灵活,形态要以曲为美,色彩需朴素无华,人们虽然身处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令人有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之感。

当代作家、
园林鉴赏家叶圣陶先生曾深有体会地在《拙政诸国寄深眷》中写道: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楼、榭、轩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构成完美的图画面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