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目标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近年来,各地不断涌现出优质高效课堂的成功典范,为我们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研究提供了参考。
如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杜郎口中学的把课堂交给学生“336”自主学习新模式,以及后六中学的“常规+细节+过程=奇迹”等,他们的成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奠定了信心。
我校课堂教学现正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转变的诸多挑战,试图寻找挑战的策略与方法,走优质、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之路,变“讲堂”为“学堂”。
2、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学问题,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学校都进行了扎实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目标导学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目标导学的内涵,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原先的许多研究,由于当时的局限,仅只侧重于认知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情感目标,特别是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等目标的实现,对于后两维目标,即使在有些课题研究中偶尔有所涉及,但也并没有把它们提到与认知目标同等的地位进行考虑;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明晰。
虽然有好多课题都在研究中构建了相应的目标体系,但大都局限于特定的内容,缺少相应的能清晰阐述目标的资料,极需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构建;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就以上分析来看,基本还都是以导教为主,因此,如何在课标目标的指引下,从导教变成导学,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的全面提升,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3、就我们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论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老师未理清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教学所致。
因此,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目标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自主发展的格局,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合作性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2)培养出勇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敢于引导学生创新,善于引导学生创新的优秀教师。
(3)研究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4)以“目标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为依托,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方式在各种题型中的灵活应用。
(5)教师探讨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2.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学问题,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学校都进行了扎实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目标导学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目标导学的内涵,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进行的“牵牛式教学”,或者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自学的“放羊式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轻质量”的现象。
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老师未理清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教学所致。
因此,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目标导学方式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问题-反思-行动-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
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
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具体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目标导学方式的研究”,使我校的教学真正形成“学生学习方式全面转变、课业负担切实减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喜人局面。
具体目标:1、学生成才。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强化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意识,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如何丰富课堂内容,补充资源,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更多的收获。
2、以“目标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研究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4、以“目标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为依托,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方式在各种题型中的灵活应用。
5、教师探讨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及人员分工(一)人员分工:课题组组长:李文玲校长负责整个课题的全面指导,申报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赵文哲副校长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提出设计框架,亲自承担教育科研理论培训。
课题组成员:徐文赢、李莹具体负责材料的积累,实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赵鹏、韩颖、彭立波、孟繁美、贾文欣、丛薇、刘楠、赵宇、李玉晶、刘芳、林玉立负责主抓学年及学科实验研究。
(二)进行该项目研究具备的基本条件:1.学校的研究环境近些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一贯重视,我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气氛浓厚,在省级督导评估检查中,我校的科研工作均取得良好的成绩,“十五”期间我校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市教育科学学会重点课题一项、一般课题一项,均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并取得较多的成果,顺利通过验收。
2.承担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课题组组长由学校一把手亲自主持和指导,有着多年教育教学管理的经验,全体研究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基础和专业研究能力,其中有市级科研骨干一名、区及科研骨干三名,科研成果较多。
3.资料准备学校有多年教育科研管理和理论培训的基础材料和教育科研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图书室还有近百种教育期刊。
4.学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
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保证,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
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
有利的条件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1、文献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吸纳国内外目标导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大力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学习,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个案分析法:对一个个生动的课例进行剖析,获得成功的经验。
4、调查分析法:在实验班级、教师中开展调查、问卷、讨论、对比等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
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成教育理论。
五、课题的实施(一)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1、学校召开开题会。
2、组织教师收集和“目标导学”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学习理论知识,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对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情况做摸底调查,了解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12月)1、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交流会,把突出的问题提出来,以备在教学中共同研究。
2、依据研究计划组织教师探索、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目标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3、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完善实验方案。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12月)1、学校召开实验教师总结交流会。
2、对实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六、最终完成时间与最终成果形式(一)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二)成果形式:(一)探索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观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不断的更新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汇集成文,撰写了大量的随笔、反思、实录、设计等。
3.教师的授课水平明显提高。
课堂40分钟有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4.本课题研究实验带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课题研究带动下,我校的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成为可能。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成绩得到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
表现为:课上积极讨论,大胆质疑,课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目标导学”教学设计案例集。